“我的儿子不要我了,但我的国家还记得我!”一等功臣孙顺明被儿媳赶到废弃机井房,一住就是十几年,只能靠捡垃圾和村民救济为生,直到2020年,他终于被当地政府发现,并补发30万抚恤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枪林弹雨里冲锋陷阵的一等功臣,到晚年却孤零零蜷缩在废弃机井房,这样的反差让人心里发酸,孙顺明,那个曾经无所畏惧的老兵,用他的一句话刺痛了无数人:“我的儿子不要我了,但我的国家还记得我!” 孙顺明1942年出生在河北,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家家户户都在逃难,能活下来已是幸运,他在饥饿和恐惧中熬过童年,早早就懂得日子有多艰难。 16岁的时候,听说部队来征兵,他毅然报名,那时候参军竞争激烈,村里排着长队,他却一路过关,成了幸运的入伍者,从那一刻起,他心里就只想着守护国家。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他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前线,那是他第一次真正踏上战场,子弹呼啸着飞过耳边,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他咬紧牙关死守阵地。 印军人多势众,他腿上中弹,钻心的疼痛几乎让他昏厥,但看着身边的重伤战友,他忍着剧痛,把弹头从肉里抠出来,简单包扎后继续开火。 增援部队赶来时,他已经筋疲力尽,却依旧没有退缩,最终战斗胜利,他因孤身坚守阵地被记一等功,那块勋章闪闪发光,但同时他也落下了腿部残疾,这让他不得不离开军营。 退伍回乡,他背着奖状和勋章回到村里,乡亲们起初都把他当英雄看待,可热闹散去之后,他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没人知道他曾经的浴血拼杀,连他自己都很少提起,只是把那枚勋章压在箱底。 他用在部队学来的手艺盖了房子,又成家生子,日子清苦,但他不怨不悔,靠自己的双手拉扯大两个儿子,还给他们盖新房娶媳妇。 随着年岁渐长,战场上留下的伤痛越来越明显,关节炎让他走路都费劲,老伴过世后,他孤身一人,日子更加艰难,本该在家中安享晚年的他,却成了两个儿媳眼中的累赘。 她们嫌他拖后腿,说他吃饭花钱,不会干活,两个儿子没有站出来维护父亲,只是沉默不语,任由老人被赶出家门。 从此,他只能住进村口一间破旧的机井房,那地方四面漏风,冬天冷得刺骨,夏天闷得难耐,他靠村民偶尔塞来的一口饭和自己拾荒过活。 一个曾经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就这样在废弃房子里熬过了十几年。 直到2020年,情况才有了转机,国家开展退伍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才发现机井房里住着一位一等功臣。 原来当年登记时名字被写错,信息一直无法对应,导致抚恤金几十年都没能发到他手里,干部们看到老人蜷缩在破被窝里时心里发酸,当即为他补发了三十万元抚恤金,还给他办理了每月的生活补助。 消息传开不久,两个儿媳突然热情起来,抢着要把老人接回家,面对这种态度,孙顺明心知肚明,她们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那笔钱。 他没有答应,反而把其中二十万捐给村里需要帮助的人,只留下十万维持晚年生活,他说,国家记得他,村民记得他,这就足够了。 那句“我的儿子不要我了,但我的国家还记得我”道出了他心底最深的感慨,亲情的冷漠让人心寒,可国家的温情让他重新挺直了腰,三十万元不仅是金钱,更是迟来的认可和尊重。 孙顺明的一生,是血与火的牺牲,也是冷与暖的对比,他曾在边境用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也曾在机井房靠捡垃圾过活。 岁月带走了他的健康和力气,却没有带走他作为军人的坚毅和担当,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为国为民”。 今天,当我们坐在温暖的家里享受安稳生活时,不能忘记正是他这样的老兵替我们负重前行,英雄终会老去,但国家和人民不该忘记他们的功绩与牺牲,如果连这样的功臣都被遗忘,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孙顺明的故事让人痛心,也让人振奋,他证明了,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别人是否记得他,而在于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平顶山广播电视台——退役老兵的晚年生活,枪林弹雨没流泪,却在和平年代伤透了心
“我的儿子不要我了,但我的国家还记得我!”一等功臣孙顺明被儿媳赶到废弃机井房,一
如梦菲记
2025-08-20 10:19: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