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河北一位村民上山砍柴,疲惫不堪之际,他随意坐在一块青石上歇息,谁知刚

琉璃映月情 2025-08-19 19:31:39

1991年,河北一位村民上山砍柴,疲惫不堪之际,他随意坐在一块青石上歇息,谁知刚一落座,便觉阵阵沁凉从身下传来,他低头细看,顿时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赵永祥这人,出生在河北易县一个偏僻山村里,家里祖祖辈辈靠山吃饭。他小时候就跟爹妈下地干活,学着用锄头翻土,用镰刀割草,长大后娶了媳妇,生了几个娃,继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村子四周是层层叠叠的山岭,路窄得只能走人,雨天一脚泥巴。他四十来岁那年,已是村里壮劳力,力气大,能扛重担子去集市换东西。家里住土坯房,屋顶漏风,冬天冷得直哆嗦,可他就这么咬牙坚持,养活一大家子。村里没啥新鲜事儿,大家伙儿就砍柴、种地,偶尔挖点野山药补贴口粮。他不识几个字,但对山里路径门儿清,知道哪儿树多,哪儿有水源。日子过得紧巴巴,收入刚够吃喝,孩子上学都费劲,但他从不抱怨,就踏踏实实干活。 赵永祥上山砍柴那年是1991年夏天,河北天气热得像蒸笼,他扛着柴刀出门,走了半天路。坐下歇脚时,石头表面烫手,可底下凉气直往上冒,让他觉得不对劲。他低头瞧了瞧,石头颜色灰灰的,摸上去上热下冷,就用手刨土看个究竟。挖开一层土,石头露得更大,表面有点纹路,不像平常山石。他扔下刀,继续用手和工具挖,坑越来越大,石头还往下延伸。挖到后来,他带回一小块碎石,回家跟媳妇说起这事儿。媳妇摸了摸,也觉得凉得怪,就叫来亲戚商量。大家伙儿聚一块儿聊,有人说可能是值钱玩意儿,有人提醒别乱动,得问问村里人。消息传开,村子闹腾起来,村长觉得事大,就上报县里。县政府派专家来,带工具测了测,确认是紫翠玉,大块头,值不少钱。 专家说这石头重上百吨,质地细腻,适合做砚台用。他们围着坑转,用锤子敲,用仪器量,花半天工夫得出结论。赵永祥站在边上,看着他们忙活,没插话。县里决定归公家管,调来施工队开采。工人们先清路,用铲子挖土,小心不碰石头。挖了好几天,石头全露出来,黑黑的,像大块铁。运下山难,地形陡,他们用钢索绑,用滑轮拉,一点点往下拽,花了好几周。石头运到厂里,匠人们开始加工,花几年工夫打磨雕刻。砚台上刻了五十六条龙,还有神龟,砚池像地图形状。赵永祥听说后,没多大反应,继续回村干活。石头没了,他日子照旧,砍柴种地,没多出啥钱。 砚台做好后,叫中华腾龙砚,长十四点六米,宽三点八米,高一点六米,重八十吨。2007年运到青岛,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它是最大砚台。山东一个老板花重金买下,放自家收藏,有人笑他买无用东西,可后来估价两亿。砚台体型大,先搁露天,过阵子才移室内。赵永祥知道这事儿,从村里去博物馆看过,站那儿瞧半天。村人常提起,他笑笑说没啥后悔,东西留下来给大家看,也行。砚台成县里骄傲,游客来听故事。赵永祥晚年还在村住,孩子大了外出打工,他行动慢了,坐门口晒太阳。村路修了,通电了,但他习惯旧日子。故事在当地传,他有时讲讲细节,别人听得出神。 这砚台不光是石头,还代表中国传统工艺。河北易水砚有名,南端北易,说的是端砚和易砚,都进国家级非遗。紫翠玉硬度合适,发墨好,文人喜欢。赵永祥发现的这块,刷新纪录,之前没这么大。加工时,三十多位匠人参与,集平雕浮雕阴刻阳刻手法。砚面光滑,龙纹活灵活现,象征五十六民族团结。运青岛路上,花一星期,路过好多地方。老板戚蕴发买下,起初遭人议论,说占地方不实用,但他坚持收藏。砚台后来成焦点,专家高度评价,展现中国文化底蕴。 赵永祥一生没大变化,从发现石头到晚年,都在山村过。他力气大,村里修路常叫他帮忙抬石头。媳妇在家纺布,孩子帮捡柴。1991年后,县里没给他啥补偿,他就继续劳作。砚台名气大,他偶尔路过博物馆,进去瞧瞧。村人问他值不值,他说石头本是山里的,挖出来给大家用,也算缘分。

0 阅读:466

猜你喜欢

琉璃映月情

琉璃映月情

‌感谢大家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