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1995年,奥运冠军陈若琳被亲生父母抛弃,被舅舅养大,当她斩获22个世界冠军后,亲生母亲却找上了门,但陈若琳的举动让人意外。 信源:百度百科——陈若琳 人们看到的是全红婵身后那位沉稳的教练,那个被称为“王炸”组合的缔造者。但很少有人深究,这位手握22个世界冠军和5枚奥运金牌的传奇,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她的故事远比金牌厚重,但却是用异于常人的韧性书写而成。 陈若琳的体育生涯,始于一个最寻常却无比机缘巧合的理由——强身健体。她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家庭,童年体质虚弱,是医院的常客。为了让她少生病,四岁时,家人把她送到儿童体校里去学了游泳。跳水教练高峰发现了这个关节柔软、体型轻巧的女孩是个好苗子,就询问了小女孩家里人的意见。 家人同意她转项,觉得多会一个技能是好的。但谁也没想到在她六岁那年,练习翻腾时右臂骨折,医生要求休息三个月。结果一个月后,她自己缠着绷带回了训练场,还在比赛中拿了个第四名。教练说,这孩子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 这股劲头虽然支撑着她走上巅峰,但也让她付出了巨大代价。她的颈椎第三到第五节、腰部和肩部都积累了严重的伤病。2012年伦敦奥运前,她的颈椎伤病复发,转一下头都变得困难,但她依然卫冕了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这种对抗持续到了2016年,里约奥运后,医生明确告诉她,身体已无法再承受高强度训练。所以24岁的她选择退役并不是意志的终点,而是对身体极限的妥协。 但其实三岁时,陈若琳的父母感情不和,最终离婚。父亲从此失踪,母亲则带着哥哥跑到了加拿大定居,而她却被独自留在了江苏南通老家。由于年迈的外婆精力不济,最终她被过继给了舅舅舅妈。 虽然舅舅是工厂工人,舅妈在家务农,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却把她视如己出,省吃俭用地养她。她也顺理成章地改口,叫他们“爸爸妈妈”,称外公外婆为“爷爷奶奶”。这个新家,成了她情感的全部寄托。 舅舅每天骑着车送她去训练,风雨无阻。外公外婆则用棒棒糖和娃娃激励她坚持跑步。这些来自家的温暖,都是她日后征战赛场的底气。2008年北京夺金,她第一时间打的电话报喜的人就是这位“爸爸”。 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的生母出现在看台角落,举着“琳琳妈妈爱你”的牌子。赛后两人在更衣室拥抱,陈若琳的回应平静而有力:“一切都过去了。”她选择原谅,不是因为忘记了伤痛,而是因为内心足够强大,不再需要用怨恨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但是退役并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她先是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完成学业,随后考取了国际泳联的裁判资格,并以裁判身份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她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止于跳台之上。 2018年,她重回国家队,身份从被指导的天才少女,变成了指导天才的教练。她将自己十几年职业生涯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尤其是2021年底,她成为全红婵的主管教练,这对“王炸”组合开启了新的征程。 她用自己走过的弯路,去帮助全红婵、陈芋汐们应对发育期和伤病这些最棘手的难题。她的指导不只是技术动作的打磨,更是心理和经验的传承。在中国女子跳台这个优势项目上,她用一种新的方式,延续着队伍的辉煌。 此刻陈若琳的故事,早已超越了金牌本身,这是一个身体孱弱的孩子如何与极限抗争,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如何重建爱的港湾,一个功成名就的冠军如何选择再次出发的故事。她的强大,不在于从十米台纵身一跃的瞬间,而在于人生每一次转换赛道时,都稳稳地站住了。
[月亮]1995年,奥运冠军陈若琳被亲生父母抛弃,被舅舅养大,当她斩获22个世界
冰枫看历史
2025-08-19 16:43: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