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学费才1.8万,凭什么不让我读!”河南,女孩高考考了512分,上不了公办本科,想读民办本科,但学费要一万八。父母嫌贵,想让她读大专,她觉得本科文凭很重要,以后找工作、考公啥的都用得上,凭啥因为这点钱不让她读。视频中女孩怒斥父母认知低,执迷不悟…… 信源:当事人社交账号“小Q爱吃甜” “明明说好了一万八的学费,每月两千的生活费,为什么等我被录取了你们才说拿不出呢?”7月31日,一个名为“父母认知低是什么感受”的视频,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在高考大省河南,512分是一个尴尬的分数。它把一个农村女孩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边是遥不可及的公办一本,另一边是勉强够得着的民办本科。而这张民办本科的入场券,标价是四年近二十万元。 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年收入不足十万、背着房贷、还有一个弟弟要养的农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一场家庭战争就此引爆。女孩哭着指责父母“认知太低”,而常年在工地和饭店打工的父母,只是疲惫地重复一句话:“供不起”。 冲突的起点,是两代人对“本科”这个身份的估值差异。在女孩看来,本科学历是她跳出农门的唯一跳板。她拼尽全力,高三一年成绩提升了近百名,才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她深知,没有这纸文凭,未来连投简历的资格都可能被筛掉,更别提考公务员、进事业编这些她向往的稳定出路。 父母因为钱的犹豫,在她眼中就是亲手斩断她的未来,是源于他们没读过书的短视和固执。 但在父母的世界里,价值是可以用汗水和账单衡量的。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父亲在工地上挣的是辛苦钱,母亲在小饭店帮工收入微薄。 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任何投入都要计算成本和风险。一个民办本科的身份,真的值得让全家背上巨额债务,甚至可能影响小儿子的前途吗? 在他们的价值天平上,整个家庭的生存是底线。女儿口中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在他们看来太遥远、太虚幻,而眼前的债务却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双方的决策逻辑,就像两套完全不兼容的风险评估系统。父母的考量,是基于一份家庭资产负债表。这张表上,收入是固定的,房贷、生活开支、小儿子的学费是刚性支出。作为一家之主,他们的首要责任是让这个家平稳运转下去,而不是冒险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父亲那句“供不起”,并非冷漠,而是这份家庭账本算出来的冰冷结论。 女孩的计算方式,则完全围绕着个人机会成本。她看到的是,如果选择去读一年一万多的大专,她将永远失去进入某些社会轨道的资格。她觉得自己已经做出了妥协,选择了一个学费1.8万的专业,以满足父母“低于2万”的要求。 然而,抛开成本与风险,这笔二十万的投资本身,回报率真的那么确定吗?这恰恰是整个事件中最值得深思的地方。她所选择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并非就业市场上的绝对硬通货。这份高价买来的文凭,能否在毕业后迅速变现,为家庭解困,其实充满了未知数。 而回看这个女孩之前的动态,不是在和“原生家庭”闹矛盾,就是在放假前一天边玩手机边赶作业,还有隔三差五在考试卷上涂鸦…… 这也不禁让人疑惑,这个看起来有些吊儿郎当,也不怎么尊重父母的孩子,读了高价的民办大学,真的就能变得有出息吗? 当然也不乏热心网友建议女孩申请助学贷款自力更生,或者勤工俭学实现自己的求学梦想。但从当事人回复中不难看出,这个方法似乎也不太行得通。 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一个能保障就业的定向大专,或许是比普通民办本科更稳妥的选择。这种方案风险更低,回报更快,能让家庭尽快获得喘息。当女孩激烈地指责父母“认知低”时,她自己对教育投资的理解,或许也陷入了“非本科不可”的单一思维里。
高考完了去打了一段时间的暑假工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