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有多聪明?秦基伟吐露:在主席面前,我跟曾绍山不打自招了 究竟是什么让两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如此失态?毛主席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能让久经沙场的将领不打自招? 事情要从朝鲜战场那场惊天变故说起,1951年5月,志愿军第三兵团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陷入重围。这支从八路军延续下来的功勋部队,曾在平型关、百团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却在汉江南岸几乎全军覆没——战斗减员近万人,仅4000余人突围,3000余人被俘,成为抗美援朝战场上唯一被打掉建制的师。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连续几天追问细节,他关心的不仅是伤亡数字,更是“这仗到底怎么打崩的,下次怎么不再犯”。深夜的中南海西花厅,第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垂首而立,这位《亮剑》李云龙的原型人物,此刻却结结巴巴地汇报作战经过。一旁的参谋武英看到主席桌上堆满了电报和地图,主席连“步兵连队的电台有没有备用电池”这样的细节都问到了。 当听到有人说王近山“打仗太谨慎,怕伤亡”时,主席突然抬眼:“外面有人说你们右倾,说你打仗太谨慎,怕伤亡,不敢猛攻?”王近山顿时愣住,武英急忙辩解:“谨慎不能算右倾!”主席只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了句:“他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开路先锋啊,那时候谁都说干不了,他干了。” 几天后,60军军长韦杰率先被召见,令人意外的是,主席没问战术细节,只问了一句:“你有没有说过什么怪话,比如说要换司令员之类的?”韦杰斩钉截铁:“绝对没有!”离开时他表情放松,甚至带着一丝庆幸。 真正的“好戏”在曾绍山和秦基伟身上。当两人被同时请进办公室,主席先聊战场见闻,气氛轻松。突然话锋一转:“听说,有人说这仗打得不好,打法太保守,指挥不力,还有人提议应该换个指挥员。这种话,你们听过吗?” 曾绍山沉住气:“没听过。”秦基伟也跟着摇头。 主席点点头,接着抛出一个更刁钻的问题:“那你们觉得,谁对第五次战役部署不满意?” 不是问“有没有”,而是直接问“是谁”!曾绍山脸色骤变,支吾着说“可能有人有不同看法”;秦基伟则沉默不语。谈话结束两人垂头丧气地走出来。 原来在朝鲜时,两人确实在一个茅屋里质疑过王近山的指挥,当时武英也在场。但武英汇报时只笼统说“有指挥员有不同意见”,根本没点名! 主席用一句“谁不满意”,就让心虚的两人自曝了心事。 “主席的智慧真是无敌啊!”秦基伟事后感叹。没有训斥,没有逼供,只靠精准的心理洞察和语言艺术,就让真相水落石出。 真相大白后,主席在香山双清别墅再次召见王近山。看着地图,他平静地说:“180师的事,我查清楚了,主要责任不在你。问题在于打得急了些,大了些,远了些。”他分析这是总部部署的系统性问题:部队太分散、后勤跟不上、敌情判断失误。 晚年官至国防部长的秦基伟感慨:“主席从来不骂人,他只会让你自己说。说完了,你就知道自己哪错了。” 上甘岭战役后秦基伟见主席时,曾因紧张谎称“不会抽烟”,主席打趣道:“你这个当军长的还不吸烟?不吸烟怎能坐指挥部啊!”一句玩笑消解了将领的拘谨——真正的权威从不靠威压,而以智慧与人格服人。 硝烟散尽七十年,当秦基伟将军回忆那次“不打自招”时,手掌心仿佛又冒出汗来。不是害怕,而是在那间简朴的办公室里,他感受到一种穿透灵魂的力量,不用呵斥,不必惩戒,真理的光芒自会照得人无所遁形。 这哪是什么审问?分明是一堂无痕的领导力大师课!多少将领在这样的谈话后,就像秦基伟一样脱胎换骨,从敢打敢冲的猛将,成长为运筹帷幄的统帅。 这样的智慧,您觉得高明不高明? 被誉为“神将”的秦基伟 来源:上观新闻 毛泽东二三事 2019-11-21 12:02·人民网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