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们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19 00:46:09

1981年,梁晓声经人介绍与北京姑娘焦丹相亲,谁知一见面梁晓声就对焦丹说:“我们家条件很差,兄弟姐妹多,还有一个患有精神失常的大哥,我工资的一半都要拿来补贴家用,我自己也因为长期熬夜写作,身体不是很好……”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梁晓声背后的女人:没有她,就没有《人世间》;中新网——作家梁晓声写《兄长》 祈祷哥哥不病不瘫再活10年) 梁晓声小时候的日子可不好过,他出生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 父亲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动手打骂人。 姐姐三岁那年发高烧,家里没钱买西药,父亲信了土方法,结果孩子夭折了。 这事儿之后,母亲成天提心吊胆,生怕再出乱子。 她晚上常讲故事哄孩子们,嘴上说的是童话故事,心里藏着的是抹不去的恐惧。 梁晓声自己也不顺心,小学二年级时,新毛衣被人划破回到家,话都没来得及说,父亲一巴掌就扇了过去。 从此他落了口吃的毛病,好几年才缓过来。 家境一直紧巴巴,父亲在工地干活赚不了几个钱,母亲白天去工厂当临时工,一天挣三毛钱,晚上还忙着家务,咳嗽不断。 锅里经常空空的,梁晓声早早懂事,放学就洗菜劈柴照顾弟妹,冬天双手冻裂都是常事。 家里还有个大哥梁绍先,学习拔尖考上大学,被父亲硬生生拦下,逼得大哥精神崩溃进了医院,这打击让全家都抬不起头来。 1968年,十七岁的梁晓声咬牙报名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冬天寒风像刀子刮脸,住的是牛棚啃的是冻窝头,但他没放弃,有空就趴在炕上写字。 几年后被复旦老师看中,推荐入学。 他背着收音机就到了上海,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靠着写剧本慢慢站稳脚跟。 1981年,一个女人闯进了他黑暗的生活。 经过朋友牵线搭桥,梁晓声在北京遇见了一位叫焦丹的姑娘。 一见面,他就没藏着掖着,把自己家里的烂摊子全倒出来。 工资就那点,还得每月寄回老家。 大哥的病没好过,药费高得吓人。 弟弟还在上学,以后少不得要帮忙。 换成别人,早就吓跑了. 可焦丹不一样,她听了没皱眉,更没退缩,只淡淡回了句,过日子得实在,你能坦诚说清楚,这事就定下来。 梁晓声原本以为这回又得黄了,没想到焦丹这么明事理,这让他心里压着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 焦丹家境普通但踏实肯干,两人结婚时啥也没讲究,没彩礼没酒席,直接挤进一个十一平米的宿舍安了家。 屋里就一张破桌两条旧床单,但焦丹从没抱怨过半句,反倒成了梁晓声最大的靠山。 白天她在家里缝缝补补补贴家用,晚上梁晓声改剧本到深夜,她就静静地陪着。 有一年冬天宿舍暖气停了,孩子生病哭得嗷嗷叫,夫妻俩抱着孩子轮流取暖,熬得满眼都是血丝,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去。 焦丹这份支持,让梁晓声少了后顾之忧,他写稿子更上心了,稿费一发就先寄回老家养大哥。 日子苦归苦,但有了焦丹这个搭档,梁晓声觉得天塌下来也有人一起扛,心里踏实多了。 焦丹的陪伴,让梁晓声在创作路上越走越远。 那些年,他憋着劲儿写剧本,题材多是东北老百姓的苦乐人生,比如《人世间》里的周秉昆和那位哥哥的病,全是生活的影子。 梁晓声后来说,这是把伤疤写成疗药,不算啥艺术,就是真实记录。 1980年代中后期,梁晓声的名气渐大,稿费涨了些,但焦丹一点没变,还是帮衬着家计。 据作家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梁晓声回忆录记载,焦丹曾说过,过日子不求花哨,能安稳就好,这句话成了梁晓声前半生的信条。 2017年,《人世间》写完时,梁晓声在书末特意感谢焦丹,称她是“最踏实的港口”,比啥奖杯都金贵。 可惜,对大哥那份挂念从没断过,一直到大哥走后,梁晓声才松口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让大哥晚年有个家。 几十年过来,梁晓声的故事就像一根拧紧的皮筋,拉拉扯扯到最后,是焦丹给解的套。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