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强的用人哲学:为何宁选防守粘合剂高诗岩,也不给爆点孙铭徽机会?

小苏分享体育新鲜事 2025-08-19 00:03:26

郭士强为啥死活不用孙铭徽,却带高诗岩?

郭士强在用人上的选择,从来都绕不开他骨子里对 “团队体系” 的执念 —— 比起球员的个人锋芒,他更看重能否像齿轮一样精准嵌入战术机器。这或许正是他更倾向于带高诗岩,而非孙铭徽的核心原因。   孙铭徽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爆发力、突破速度在国内后卫里属顶尖水准,可他的比赛风格里,总带着一股 “持球攻坚” 的惯性。

就像当年在杜锋麾下打亚洲杯,短短几分钟内两次被对手断球,连半场都没能稳妥推进 —— 这种在高压下的控场稳定性,恰恰是团队篮球最忌讳的漏洞。

对郭士强来说,后卫线首先是 “防线的第一道闸”,其次才是 “进攻的发起点”,而孙铭徽的防守习惯里,总有种 “先攻后守” 的松懈,脚步移动的专注度、对对手传球路线的预判,都与强调 “全员防守轮转” 的体系存在偏差。

更关键的是,他在配合中偶尔会出现 “游离于战术之外” 的选择,比如明明该分球给弱侧空位,却执着于个人突破,这种对节奏的把控,与郭士强 “每个传球都要落在战术点上” 的要求难以契合。   高诗岩的数据单往往不显眼,就像打韩国那场,2 分 5 板 1 助攻 5 犯离场,单看数字确实 “辣眼”,但他在场上的作用,藏在那些镜头没刻意捕捉的细节里:

每次韩国后卫过半场时,他贴防的距离始终保持在半臂之内,用身体对抗打乱对手的运球节奏;

对手试图传球给内线时,他总能第一时间扑向传球路线,迫使对方失误;哪怕是被过掉后,也会立刻回身追防,用犯规阻止对手的快攻 —— 这种 “不惜力的防守压迫”,正是郭士强最看重的 “体系粘合剂”。

那场球 + 15 的胜负值不会说谎,当他在场上时,韩国队的半场进攻时间往往要被压缩到最后 5 秒,这种对节奏的拖滞,比得 20 分更能决定比赛走向。   熟悉高诗岩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种 “教练怎么画战术,就怎么执行” 的执拗。

在山东队拿顶薪的那个赛季,最后两分钟落后六七分时,所有人都觉得没戏了,他却连续三次在中场就祭出紧逼,两次抢断一次逼出失误,硬生生帮球队逆转 —— 这正是郭士强需要的 “战术执行力”。

他或许没有孙铭徽那样的爆炸得分能力,但在 “挡拆后精准分球给顺下内线”“快攻时优先找侧翼三分点” 这些基础战术环节上,失误率远低于前者。

对强调 “纪律优先” 的郭士强而言,一个能把简单战术执行到极致的球员,远比一个偶尔能打出神仙球却破坏体系的球员更有价值。   其实不止郭士强,不少教练都更青睐高诗岩这种 “适配性强” 的后卫。

杜锋带他时虽被诟病 “数据差”,但每次国际大赛,总会把他放进 12 人名单,看重的就是他在防守端的 “脏活累活”。

帮主力后卫分担防守压力,用对抗消耗对手核心,这些 “隐性贡献” 对团队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一时的得分爆发。

而孙铭徽的优势,更适合在 “以他为核心” 的战术体系里发挥,比如在俱乐部拥有无限开火权时,他能凭个人能力撕开防线,但到了国家队,当球权需要在多名主力间分配,当每个人都要承担防守责任时,他的风格就难免显得 “水土不服”。   说到底,教练的用人从来不是 “谁强谁上”,而是 “谁更能让团队变强”。

郭士强的选择,本质上是在 “个人能力” 与 “体系适配” 之间做了权衡 —— 孙铭徽的锋芒需要特定战术来释放,而高诗岩的 “中规中矩”,恰恰是团队机器里最不容易出错的那个齿轮。

这无关对错,只关乎哪种风格更契合球队的赢球逻辑。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小苏分享体育新鲜事

小苏分享体育新鲜事

我是超能力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