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最近俄媒体在莫斯科多家主流报刊上分析:中国如果发生战争,绝不只是“一对一”,而是会面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蓝盟”多国联合压力。俄媒警告,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 最近这些年,美国军队在亚太地区布下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军事网络,这张网的关键支撑点就是分布在日本和韩国的几十个军事基地,比如说能停下核动力航母的横须贺港,还有作为先进战斗机据点的嘉手纳基地,都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这张军事大网不光让美军在西太平洋有了超强的快速调动能力,还通过和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这些盟友搞联合军演、共享情报,形成了一个从海上、陆地、空中到网络空间的多层次协同作战体系,就像一些俄罗斯媒体提醒的那样,这股力量确实带来了多国联合的压力。 而中国的核心应对办法就是打造 “区域拒止 / 反介入” 体系,简单说,就是把导弹、防空和电子战力量整合起来,目的是让对手的航母战斗群这类值钱又重要的目标不敢随便靠近。 其中起到关键威慑作用的是高超音速武器和反舰弹道导弹,它们突破防御的能力很强,让任何想轻举妄动的一方都得掂量掂量代价,正是因为这种实打实的军事对峙,让冲突的重点开始转移到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了。 于是,战争就延伸到了由代码、舆论宣传和金融构成的无形战场上,俄乌冲突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 首要的是数字世界的攻防战,在西方的技术支持下,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银行系统、政府网站甚至电网这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发起了持续的网络攻击,一度让俄罗斯陷入被动,这背后能看到像美军 “网络司令部” 这种国家级专业网络作战力量的影子。 接下来是认知和舆论的争夺,冲突一开始,CNN、BBC 这些西方媒体就和社交平台联手,通过挑选部分信息报道、过滤掉一些内容,很快就把俄罗斯塑造成了国际上的孤立者。 这种攻势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从内部动摇对手的士气,从外部切断对手可能得到的援助,就算在局部战场上占了优势,也可能在国际环境里吃大亏。 最后是对经济命脉的打压,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发起了全方位的经济制裁、金融封锁,还搞断供应链那一套,实实在在地限制了俄罗斯战争机器的运转,让它陷入了漫长的消耗战,到现在都没法摆脱,这三个无形战场的输赢,直接决定了一场冲突能打多久、在国际上站不站得住脚,甚至最终的战略走向。 在这种多维度的较量中,“胜利” 的意思早就变了,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 “短兵相接” 式的占领地盘,真正的胜利是看谁能在网络瘫痪、金融封锁和全球舆论攻击的轮番冲击下还能站稳脚跟,并且有能力有效反击,最终达到 “让你疼得不敢再来招惹” 的战略威慑效果。 这也是最近这些年中国努力打造综合作战体系的深层原因 —— 把信息战、网络战以及关键民用设施的防护能力,和军事硬实力深度结合起来,毕竟,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只靠军事优势却不顾全局的作战方式,已经应付不了现代冲突的复杂情况了。 俄罗斯媒体说的 “武器再多,敌人也更多;阵线再长,压力也更大”这句话,道破了现代大国竞争的残酷本质,拥有航母和导弹可能只是能参与这场 “全方面比拼” 的入门条件,但绝不是可以高枕无忧的保障,真正的和平与尊重来自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战略智慧。
可以展示,应该是目前为止最清晰的照片。从外表看,应该是属于轻型装甲系列,上面那
【29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