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年,王小波在四川揭竿而起,带着万余人攻下彭山县城,拎出县令斩首示众。消息传到汴梁,赵光义如坐针毡,派宦官王继恩领兵镇压。 要讲清楚王小波为什么要揭竿而起,得先说说四川这块宝地在北宋初年的特殊处境。 自从安史之乱后,四川就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 “天府之国”,这里盛产茶叶、丝绸、蜀锦,还有闻名的井盐,按理说老百姓的日子应该过得不错。但实际上,蜀地百姓的日子却过得并不好,这一切都要从宋太祖赵匡胤灭蜀说起。 公元965年,宋军仅用 66 天就平定了后蜀。但这场胜利却成了蜀地灾难的开始,宋军将领们不仅把后蜀府库里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还纵容士兵在民间烧杀抢掠。 北宋朝廷还在蜀地实行了一套 “经济剥削套餐”:先是把蜀地的铜钱全部运到开封,强迫蜀人使用价值更低的铁钱,导致物价飞涨;接着又搞 “榷茶”“榷盐” 制度,把茶叶、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收归官府专卖,老百姓想喝点茶、吃口盐都得看官府脸色。 当时四川的茶叶贸易非常繁荣,许多农民靠种茶、采茶为生。但官府垄断茶叶买卖后,茶农们卖茶只能接受官府的低价,想多赚一个铜板都难。 朝廷还派来了一群 “税兵”,他们拿着算盘和账本,在交通要道设卡征税,连农民自家吃的蔬菜都要收税。 蜀地的赋税比北宋其他地区高出三倍还多,老百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劳作,最后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公元993年夏天,四川遭遇大旱,茶叶减产,官府却照样催缴赋税,许多茶农被逼得家破人亡。王小波再也忍不住了,他召集了几十个走投无路的乡亲,在青城县的一个山神庙里歃血为盟,决定反抗北宋朝廷的压迫。 王小波原本是青城县的一个普通茶农,他为人豪爽,讲义气,在当地乡亲们中很有威望。 起义刚开始的时候,王小波手下只有几百人,武器也很简陋,大多是锄头、镰刀、扁担这些农具。但他们提出的 “均贫富” 口号在蜀地引起了巨大反响。那些被官府盘剥得一无所有的农民、茶农、盐贩纷纷前来投奔,短短一个月时间,起义军就发展到了万余人。 这年冬天,王小波率领起义军向彭山县发起了进攻。彭山县令齐元振是个出了名的贪官,他表面上装得清廉正直,还被朝廷评为 “清官”,实际上却勾结地主豪强,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早就对他恨之入骨。 王小波早就听说了齐元振的恶行,发誓一定要除掉这个大贪官。 起义军冒着严寒,连夜攻城,彭山的老百姓也在城里响应,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齐元振见势不妙,想化妆成老百姓逃跑,结果被起义军抓住。 王小波当着全城百姓的面,历数齐元振的罪状,然后下令将他斩首示众。老百姓看到大贪官被处死,无不拍手称快,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的规模一下子扩大到了数万人。 攻下彭山后,王小波兑现 “均贫富” 的承诺,把齐元振和其他贪官污吏的家产全部没收,分给了穷苦百姓。他还打开县衙的账本,让百姓们查看官府的赋税记录,揭露了北宋朝廷对蜀地的剥削真相。 这一下,整个蜀地都沸腾了,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响应,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 宋太宗赵光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从北方战场调兵遣将,准备派大军镇压。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起义军却遭遇了重大挫折。 王小波率领起义军攻打江原县,江原县令张玘是个颇有军事才能的官员,他知道硬拼不是起义军的对手,就设下埋伏,准备偷袭起义军。 战斗中,张玘趁乱一箭射中了王小波的额头,王小波忍着剧痛,指挥起义军奋勇杀敌,最终攻下了江原县,但他自己却因为伤势过重而死。 王小波死后,大家推举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首领。李顺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不仅继承了王小波的 “均贫富” 政策,还进一步完善了起义军的组织。 在李顺的指挥下,起义军接连取得胜利,先后攻下了蜀州、邛州、汉州等重要城市。 994年正月,起义军攻破了成都城,建立 “大蜀” ,自称 “大蜀王”,设置了各级官员,起义达到了顶峰。 成都被起义军占领的消息传到汴梁后,宋太宗赵光义坐不住了,任命宦官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率领禁军精锐部队前往四川。 王继恩这次出征,赵光义给了他很大的权力,不仅让他统帅大军,还允许他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行决断。 王继恩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他没有直接进攻成都,而是先攻占了成都周围的州县,切断了起义军的补给线。 起义军虽然士气高昂,但毕竟缺乏正规训练,武器装备也很落后,在和禁军的战斗中逐渐处于劣势。 5月,王继恩率领大军包围了成都,李顺率领起义军顽强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成都被攻破。 城破之后,李顺的下落说法不一,有的说他在战死了,有的说他化妆成和尚逃走了,还有的说他被俘虏后处死了。 起义军余部在张余等人的指挥下继续抵抗,但因失去了统一指挥被官军各个击破。 995年初,最后一支起义军被镇压,这场历时近两年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与历史上的大四川相比,今天的四川几乎丧失了基本盘,只能算半个四川。如果四川从古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