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动手了?这是来自台湾国际形势专家赖岳谦的警告,在他看来最早今年,中国就有可能要面临,来自美国所发起的战争,最晚也不过是2027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两年,关于中美关系的讨论越来越多,但台湾国际形势专家赖岳谦最近的警告,让不少人背脊发凉——他认为,美国最早可能在今年就对中国动手,最晚也不会超过2027年。 这个判断不是空口吓人,而是建立在多年国际博弈经验和现实局势上的分析。 在赖岳谦看来,中美关系已经走到一个危险的临界点,比历史上很多大国竞争都要复杂。 过去冷战最紧张的时候,美苏之间还有热线电话,可以直接“摊牌”,避免误判。但现在中美军事高层几乎没有沟通,一旦在海空前线发生摩擦,很可能找不到及时踩刹车的人。 更糟的是,美国现在的动作非常密集,而且方向很明确,就是在把压力摆到明面上,不再用那些模棱两可的外交措辞,而是直接释放强烈的备战信号。 过去一年,美军高层公开讲话的口风变得越来越硬。美国空军上将米尼汉甚至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明确要求部队在2025年前做好作战准备,还具体到“瞄准要害”、“一击必杀”这样的训练要求。 国防部长奥斯汀更是在公开场合承诺帮澳大利亚建立导弹生产线,确保这些产能可以随时投向印太地区。这些时间点和米尼汉的“备战令”前后呼应,很难说是巧合。 美国的思路并不复杂,就是要盘活在亚洲的“朋友圈”。菲律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和美国的安全合作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密集阶段。 美军和盟友在南海巡航,在东海军演,对台湾进行军售,这些行动不仅是军事存在的象征,也是不断探测中国反应的方式。 赖岳谦分析,美国不一定会直接出手,而是更可能挑动周边国家制造事端,打的是“代理人战争”的算盘。这样一来,美国可以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同时把风险转嫁到别人身上。 如果把时间线往前拉,就能发现,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并不是这两年的新鲜事。奥巴马时期提出“亚太再平衡”,把战略重心转向亚洲;特朗普上台后,直接打起贸易战,用关税压中国经济;拜登延续封锁思路,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围堵,限制中国获得高端芯片和核心技术。 在军事上,美国的挑衅也从未停过。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动、东海的大规模军演、台海问题上的军援,都是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每一次试探,都是在观察中国的反应,希望找到突破口,把局势推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在赖岳谦的分析中,有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不能忽视。 第一个是2025年,美国军方内部的兵棋推演中,多次将2025设定为中美可能爆发冲突的时间。美方的演练已经不仅是纸面推演,而是带着明确的倒计时思路在备战。 巧合的是,解放军东部战区也曾在没有提前公告的情况下,进行过名为“海峡雷霆—2025A”的大规模演习,这似乎是某种回应,也让这个年份显得更加敏感。 第二个是2027年,这是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美国情报界普遍认为,届时中国在海空军实力和导弹技术上可能会有重大突破。 如果到那个时候台湾的“台独”势力仍然活跃,大陆或许会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窗口已经到来。为了应对这一可能,美国甚至开始研究“金穹”系统,试图把防御从海空延伸到外太空。 赖岳谦指出,美国虽然不断施压,但在真正动手的问题上一直犹豫。这并不是因为它不想打,而是因为它打不起。 中国是核大国,这一点本身就是极大的威慑。任何一次全面战争都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升级风险,一旦战火烧到美国本土,代价是华盛顿承受不起的。 而且,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自我补给能力。这意味着,一旦陷入长期消耗战,中国有能力快速、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武器装备。这和当年的伊拉克、南联盟完全不同,不可能通过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就解决问题。 再加上14亿人口的动员潜力,中国不仅能在经济上承受长期压力,也能在军事上保持持续作战能力。这让美国必须认真考虑成本问题——毕竟,它在伊拉克这样的中小规模冲突中都消耗了二十年,结果依然难言成功。 赖岳谦的核心观点是,和平从来不是别人赏赐的,而是靠自己的实力换来的。中美之间的博弈,不是单纯的“谁更狠”的较量,而是看谁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不被情绪推动走向不可逆的冲突。 他提醒,现在的局势虽然表面上没有爆发战争,但风险就在背后。南海舰艇绕行、台海军演增加、美国不断拉拢盟友,这些动作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都可能成为真正的导火索。 因此,中国不仅要保持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韧性,还要在战略上保持清醒,不被对方的节奏带走。尤其是在接下来的几年,这种冷静判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