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在关注知乎和Unity联合举办的“游戏工厂”Game Jam特别场,感触挺深的。 说白了,一群游戏人聚在一起,用48小时闭关做Demo,主题只有一个字:「中」。最后,有5部作品直接晋级到Unity中国开发挑战赛的全国总决赛。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参赛阵容。里面有经验老到的开发元老,也有大学生、高中生,甚至还有“母子组合”。 比如: 那位高二生Little Parrot,他本身就是Steam上的独立开发者,作品累计下载量过万。 这次比赛,他拉上妈妈做策划,两人花两天做出了一款二战题材的恐怖逃生游戏《War Horizon Finals》,最终还成功入选最佳作品。 现场评委都直呼「神奇」。这种画面感,真的让我觉得游戏创作的门槛和想象力在被无限打开。 获奖名单里,有几个名字让我印象深刻。《醉中幻想》拿了最佳音乐奖;进京赶考”团队凭《俺大周不中嘞》一举斩获最佳新人、最佳AI应用和最佳作品三大奖,算是最大黑马。 还有Hachimimi Studio的《D·U·E·T》拿了最佳技术奖,完成度很高。说实话,看这些作品的故事,比起最终奖金,反而更打动人。 当然,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AI。 这场比赛里,几乎每个作品都在用AI:AI生成代码、画面、音乐,甚至对话和语音。 主办方还专门提供了Tripo AI、Amazon Q等资源。我个人觉得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 AI更可能改变游戏运行时的体验。有人提到《头号玩家》式的未来,游戏和现实的界限模糊化。我觉得这可能比奖金更能点燃行业的想象力。 知乎在这件事上扮演了很有趣的角色。 我们平时总说知乎是问答社区,但这里活跃着大量游戏开发者。无论是《黑神话:悟空》,还是《昭和米国物语》,知乎早就成了开发者和玩家交流的聚点。 这次Game Jam,参赛者们一边熬夜写代码,一边还在知乎上更新开发日志、分享趣事。我挺喜欢这种氛围,创作和讨论互相滋养,让作品的价值在社区里被不断放大。 看完这次比赛,我突然有点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投身到Game Jam这样的「极限挑战」里。 那48小时,可能就是他们心里的乌托邦:没有KPI,没有「赚钱逻辑」,只有纯粹的热爱和想象力。对我来说,这种精神本身,就已经比奖金更稀缺了。
很多外国玩家看完《黑神话:钟馗》先导预告片后一头雾水,齐天大圣名声太响,外国玩家
【98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