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王珪饮宴之时,指着身边一位殊色美人喟然长叹:“庐江王李瑗多行无道,杀了张美人的丈夫又把她纳为妾室,其暴行令人发指,老天爷不灭他都没道理了!” 李瑗出生在公元586年,陇西人,本名叫李仲宝,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爹李悊死得早,他就早早继承了黄台郡公的位子。唐朝刚建国那会儿,李渊任命他当刑部侍郎,管司法的事儿,后来又让他去信州当总管,处理地方上的政务,再升到山南东道行台右仆射,管军事和行政。公元621年,他跟着河间王李孝恭去打萧铣,在战场上啥也没干成,就跟着队伍混。公元626年,李瑗当上幽州都督,负责边境防务,李渊觉得他能力不行,就派王君廓去帮手。李瑗这家伙性格怂,办事没主见,老是靠别人拿主意,还跟王君廓结了亲家,全靠他撑着军事方面。 贞观头几年,李世民在宫里闲着没事,跟王珪聊天,旁边有个美女伺候。李世民指着她说那是李瑗的小妾,李瑗杀了她丈夫才抢过来的。王珪离开座位问李世民觉得李瑗这么干对不对。李世民说杀夫夺妻没道理,问王珪啥意思。王珪提齐桓公问郭国为啥灭亡的事儿,说郭国民众评国君喜善恶恶却亡国。李世民说这不对,明君不会亡。王珪解释郭君喜善不重用,恶恶不赶走,才出事儿。王珪见李世民不吱声,就直说美女现在在李世民身边,是不是认可这事儿,要是讨厌李瑗的坏,就该知恶除恶。李世民听了笑,说王珪说得好,就下令放美女回家跟家人团聚。 玄武门事变后,李渊下诏叫李瑗进京见驾。李瑗听说后害怕,觉得宗室身份会挨整,就找王君廓商量。王君廓劝他说京里情况不明,手里有兵,何必听使者的,自保要紧,还举例子说形势严峻,得起兵。王君廓抹眼泪装关心,李瑗信了,说全靠他了。李瑗抓了钦差崔敦礼,关起来逼问京里消息,又叫燕州刺史王诜一起对抗朝廷。参军王利涉劝李瑗起兵没诏是叛乱,先收买人心,除掉王君廓这反复小人,让王诜管兵。李瑗没下定,王君廓听说后去王诜那儿杀了人,提着头喊李瑗囚使者造反,他杀同谋正国法。王君廓带一千多人进城,放出崔敦礼。李瑗知道上当,带亲信出去,王君廓喊李瑗叛乱,谁想跟他死。兵士扔兵器跑了,李瑗一人被抓,王君廓勒死他,砍头送长安。 王君廓靠这事儿升官,当左领军大将军、幽州都督,封一千三百户,还占了李瑗的家属。他在边上打败突厥,李渊赏他殿上骑马,他越来越狂。公元627年,王君廓进京,李玄道托他带信给房玄龄。王君廓路上拆信,看不懂草书,疑心有告发,杀了随行的人,跑去投突厥,半路被杀。 李瑗这人软弱被骗,王君廓阴险出卖,俩人结局都惨。李世民借美女事儿发牢骚,王珪直谏让他放人,显示出唐朝初期君臣互动。王珪的劝说点出知恶必除的道理,李世民听了改,这事儿说明皇帝也得听劝,避免重蹈郭国覆辙。李瑗的死暴露宗室内部矛盾,王君廓的末路证明坏人没好报。这些历史事儿接地气,说白了就是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软弱的人容易被坑,阴险的家伙早晚翻车。唐朝开局就这样乱,但李世民靠纳谏稳住大局。想想现在社会,也不少类似事儿,领导听不听劝,决定了成败。历史不是白看的,得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李瑗王君廓的例子告诉大家,交友要慎重,别信表面功夫。王珪这种直言的人,才是真帮手。李世民虽有缺点,但能改,值得学。这些事儿串起来,看出唐初权力更迭的残酷,宗室亲戚也保不住命。王君廓从匪到将,却因多疑自毁,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649年,李世民病危。太子李治一把搂住武则天道:“与其喊你为母,不如喊你为妻,”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