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与周恩来十年未见的黄埔一期学员李默庵特地前来拜访。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周恩来话锋一转说:“我记得你有一句诗,写得不错嘛,‘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 李默庵从小咬牙求学。先在长沙乙种工业学校混了几年,学点手艺活,后来转到师范学校,勉强读完书。1923年底,他考进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那时候军阀混战,大家都想找条出路。 次年,这学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他编在第六队,跟徐向前、陈赓一块训练。 他还加入过中国共产党,但中山舰事件闹腾后,就退出了。毕业后,先在学校政治部干干事,处理些文件。 黄埔军校里流传一句话,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 东征时,他从连长干起,北伐中升到营长、团长,一步步爬上来。1930年代,他当上国民党第十师师长,参与对鄂豫皖苏区的行动。 那时候,国民党军围剿红军,他部队没吃大亏,在冯寿二战斗中,遇到红四方面军主力,他调整部署,抢占阵地,顶住进攻,最后占了红安。 这事让他在国民党军里有点名气,不过围剿红军的过程,国民党军整体损失不小,他的师算是相对稳的。 1933年江西黄陂战斗,国民党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九师大部被中央红军歼灭,第十一师一部也遭重创,这是国民党围剿红军以来最大的一次败仗。 李默庵率第十师赶去增援,看到现场惨状,就写了那首诗,表达对战争的疲惫和对阵亡士兵的感叹。他没敢给别人看,只用电报密码发给上海的妻子顾林。 没想到,红军情报工作做得细致入微,截获了这封私人电报,还上报到周恩来那。 周恩来记住了这诗,因为它生动,还透着厌战情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李默庵带师进西安,两人重逢,周恩来提起这诗,李默庵大惊,得知来源后,更佩服红军的情报能力。 1935年,李默庵任驻闽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第十师师长,在福建管部队训练,保持纪律。 整个军事生涯,他从基层爬到中将,经历过东征、北伐、围剿,能力比一些国民党将领强得多,比如胡宗南那帮人常吃亏,他部队相对少栽跟头。 西安事变后,国共开始合作,李默庵的角色也变了。抗日战争爆发,他1937年任第十四军军长,率部北上,参加忻口会战。 他自创了土法对付日军坦克,用瓶装汽油煤油扔到履带上,再丢手榴弹点火,烧停了不少坦克。会战中,还配合八路军129师769团奇袭阳明堡机场,断了日军增援。 忻口后,他在晋南坚持作战,升第三十三军团长,首创游击战术,多次袭扰日军铁路。比如土岭一战,夜间潜行,烧毁上百辆汽车,两次攻占侯马站,破坏南同蒲路段。 这些行动让国民党军在抗日中有点成绩。蒋介石看中他,调他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跟叶剑英合作,培训近四千国民党军官,教游击战术。 1940年,他当浙江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后,在浙江接受日军投降。 这段抗日经历,让他从围剿红军的角色,转向抗日一线,贡献了不少实际战果,不过国民党整体腐败,他也得在体制里混。 解放战争时期,李默庵的立场开始摇摆。1946年,他任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官,负责攻占苏中和苏北解放区,但国民党军内部问题多,腐败、士气低,让他执行任务时吃力。 1949年,他跟程潜、陈明仁在长沙举行起义,脱离国民党。这事儿影响大,部队直接宣布拥护中共,斥责蒋介石的政策。 他拒绝蒋介石邀他去台湾或加入反共势力,变卖家产,1951年携家移居阿根廷。那边生活平静,他租公寓,过隐居日子,不掺和政治。 1964年,全家转去美国加州。 起义后,他算转向了爱国民主人士,这步棋让他晚年能回国。整个过程,他从国民党高级将领,转向支持新中国,反映出时代大势,不少黄埔生都面临类似选择。 晚年,李默庵1981年回大陆,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仪式。活动期间,他跟邓颖超见面,邓颖超提到周恩来生前多次谈起他。 这次回国,让他重温旧谊,也推动两岸统一工作。1995年,他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积极出席会议,分享经历,还写了回忆录,记录黄埔岁月和军事生涯。 2001年10月27日,他在京逝世,享年97岁。遗体火化,亲友送别。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