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1岁的开国少将颜文斌应邀参加女儿家的乔迁喜宴,当他兴致勃勃地踏入新居时,目光突然被墙上悬挂的一幅日本画作吸引,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当即脸色骤变,二话不说转身离去,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 颜文斌出生在辽宁辽东的一个普通农家,父亲世代务农,家中人口众多,日子过得拮据,为了养活全家,大哥早早出门打短工,母亲白天在地里劳作,夜里还要纺布补贴家用。 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却还算平静,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忍耐,也懂得依靠彼此维持家境,然而这片土地很快陷入动荡。 1931年,日军发动侵略,东北大地被铁蹄践踏,颜家所在的村子也未能幸免,邻里亲友在枪炮下死伤惨重,对少年颜文斌而言,这些场景早已刻进骨髓。 他亲眼见到过村口倒下的乡亲,也亲耳听过姐妹临死前的惨叫,家庭被撕裂,生活被摧毁,那些血与火的经历,让他心中埋下了仇恨与抗争的种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颜文斌很早便懂得,靠躲避无法换来安宁,他还未成年时就萌生了要拿起武器的念头。 数年后,当各地抗日武装在东北和华北活跃,他几乎没有犹豫,便加入了队伍,参军的过程并不顺利,年纪太小,个头也不高,最初并不被看好。 他硬是凭着一股狠劲,通过了训练,早期他在部队里常常主动承担最危险的任务,常常是第一个冲出去,也是最后一个撤回来,时间久了,他赢得了同袍的信任。 战火中,最考验人的不是冲锋的瞬间,而是漫长的对峙与牺牲,抗战时期,他所在部队多次被派去执行阻击任务,敌人火力强大,往往是一场战斗下来,全连减员过半。 尸体堆积在阵地上,弹药逐渐消耗殆尽,饥饿和疲惫随时袭来,他记得最清楚的一次阻击战,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能坚持的只剩下寥寥几人。 他和活着的人一起,用仅存的手榴弹和刺刀顶住了敌军,直到援军赶到。那场战斗过后,他几乎瘫倒在阵地上,喉咙哑得发不出声音,却心里清楚,只有如此拼命,才能让更多的百姓活下来。 在部队的表现让他不断晋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已成为部队骨干,带兵打仗,身先士卒,辽沈战役中,他曾被炮火掀翻,伤得昏迷,即使在野战医院,他依旧想着前线的战况。 护士和战友说,他在昏迷中反复喊着“冲锋”,双手下意识地比划着持枪的动作,这样的执着不仅来自军人的本能,更源于早年家破人亡的记忆。 多年征战,身上留下了无数伤痕,他在一次突围中,随身携带的怀表挡下了致命的一枪,那块裂开的表盘,成了他此后一直珍藏的遗物,它不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段血与火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他随部队继续守卫边疆,直至多年后退伍,生活逐渐安定,但记忆并未消退,对他来说,战争的残酷从未远去,只是被深深压在心底。 退伍后,他被安排在地方工作,后来渐渐年老,身体日渐衰弱,开始依靠拐杖行走,1996年,他接到女儿乔迁的邀请,心情很好,带着喜悦来参加。 谁料,当他走进客厅,注意到墙上那幅画时,心境骤然被击碎,那是一幅日本风景画,画中有富士山,有樱花,有清晰的日文字迹。 对普通人来说,只是异国的装饰,但对颜文斌来说,却是不可承受的触动,几十年前,正是那个国家的军队,把他幼年的家园碾碎,把无数亲友逼入绝境。 战场上无数倒下的身影,眼前浮现,他整个人僵立在原地,随即猛然举起拐杖,狠狠击向画框,碎裂声中,玻璃片散落一地。 老人浑身颤抖,口中怒骂,压抑了几十年的痛苦在这一刻爆发,宾客们目睹这一幕,全都惊愕不已,有人不解,有人沉默。 那种突如其来的冲撞感,让在场的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一位老兵的内心究竟背负着怎样的沉重,那幅画在别人眼里只是一种文化符号,但在他眼里,却代表了曾经的仇恨与血债。 这场风波过后,颜文斌久久平复不了,周围的人逐渐意识到,这不是一时的脾气,而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在晚年重新撕裂,他的记忆始终无法脱离那段历史。 岁月流转,老人最终在安静中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他留下的不仅是军功章和伤痕,更是一种不能忘却的记忆,他曾经坚守的阵地,曾经拼死守护的百姓,都随着他的故事被铭刻下来。 那一日宾客们在新居中看到的愤怒,其实正是几十年历史的回声,颜文斌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人们,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而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永远不该被淡忘。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解放军文艺》2012年第3期《百战将星颜文斌口述实录》)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18点赞】
用户12xxx84
真该好好报道这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