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美国慌了!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为了阻止他回国,更是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信源:百度百科——潘锦功) 2019年8月,潘锦功站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稳稳接过了那本分量不轻的“杰出工程师奖”证书。凭借他手中的发电玻璃技术,中国在光伏赛道上第一次把所有对手甩在身后,坐上了世界第一的交椅。 然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眼前闪过的不是庆功宴上的香槟,而是三个让他忘不掉的瞬间。 2011年美国机场,联邦探员的冰冷盘问;刚到成都时,零下五度寒风里导师冻得通红的双手;还有创业最难时,公司账上仅剩的7200块钱。这份荣光背后,是一条用荆棘铺成的路。 要回答这个问题,时间得拨回2011年。美国一座机场的安检口,两名便衣的出现让空气都紧张起来。“潘博士,我们想最后确认一次,你的行李里没有什么不该带走的东西吧?”这话听着客气,威胁却毫不掩饰。 潘锦功没理会周围旅客诧异的目光,只是平静地举起手中唯一的行李——一本封面已经磨损的《钱学森传》,随即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冷冷地回应:“核心技术在这儿,有本事就拿走。”在对方“你会后悔的!”的怒吼声中,他头也不回地走向了登机口。 这句怒吼背后,是美国为留住他亮出的全部底牌。美国先是开出高薪附带终身实验室的优厚条件,被拒后便翻脸,以“涉嫌技术泄露”为由扣押护照,最后眼看留不住人,干脆让FBI探员上演了这出机场堵截的戏码。 而这场闹剧的参与者,还不止美国一方。就在美国人忙着威逼利诱时,印度方面也赶来“凑热闹”,他们先是借口合作要求潘锦功公开全部核心技术;随后竟然真的派人追到机场,当众高喊“技术属于全人类”。 面对这种拙劣的道德绑架,潘锦功一句话就怼了回去:“基础数据早就发表了,核心技术是中国的,想都别想!”眼看索要不成,印度代表又提出用一亿美元购买专利,同样被他断然拒绝。 是什么技术让美、印两国当众失态?答案在那块看似普通的玻璃上。这项被《科学》杂志称为“将颠覆能源格局”的技术,核心是碲化镉薄膜发电。 这种技术可以将光电转化率提高至17.8%,这将大大提高能源转化效率。而美国能源部就将此技术视为“国家能源安全”关键。多年后,一位美国能源专家谈及此事仍捶桌痛骂:“当年放走钱学森,让中国有了原子弹;现在放走潘锦功,等于给对手送去三峡大坝!” 这句评价反衬出潘锦功回国之路艰难。他冲破国外阻拦回国,飞机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迎接他的除导师的温暖,还有零下五度的寒风。他选成都,是因其有丰富碲矿资源,是产业化理想之地。 但现实残酷,创业初期公司账上最困难时只剩7200元;去工商局注册商标被拒,理由是“玻璃怎么可能发电”;更致命的是,一位合伙人卷走科研经费潜逃。 在内外交困、最为窘迫时,一位美国人拿着45亿美元政府贷款协议,承诺他若回美国一切条件可谈。面对这巨大诱惑,潘锦功指着窗外高楼,平静坚定地说:“它们将来都会是中国的发电站。” 真正的转机在2016年出现。国家出面让局面豁然开朗,中央拨了专项资金资助研究。而后他们就专心研究,不仅造出了成本低,而且能源利用率高的玻璃。 2017年,全球最大的单体发电玻璃在成都下线,梦想成真。如今,成都双流机场幕墙一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283吨标准煤,张家口冬奥会场馆外“冰墩墩”路灯靠这种玻璃白天储能、夜晚点亮赛区。 这项技术潜力惊人,中国1%的建筑外墙铺上它,总发电量相当于半个三峡水电站。 让我们再回到人民大会堂的颁奖现场。典礼结束后,有位年轻研究员好奇地问他,当年面对那些天价诱惑和巨大压力,是什么让他毫不动摇。 潘锦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缓缓翻开那本始终带在身边的《钱学森传》。书的扉页上,有一行潦草却有力的字迹,是父亲在他离开美国前辗转托人捎去的一句话——“学成必归,人不能忘本”。 这束由玻璃折射出的光,照亮的不仅是中国的能源版图,更是一种代代相传、朴素而坚定的家国情怀。
印度人对中国人贬损到歇斯底里的地步。在一个电视节目上,主持人问:世界上人种最矮的
【252评论】【7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