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日本从上到下,从官方到民间,对侵华战争并不是认罪,而是反思,而且他们反思的并不是战争的罪行,而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战败了,好为将来再次侵华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做好准备。 表面上看,日本官方对侵华战争的表态总带着点“和平”、“反省”的味道,但仔细一瞧,重点压根儿不在认罪,而是在分析战略得失。 战后这些年,日本在国际压力下发表过不少道歉声明,比如1997年,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到日本在战时给中国等国家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表示“深切悔恨”和“道歉”。 2002年,小泉纯一郎也在《日朝平壤宣言》中承认日本殖民统治对朝鲜人民的伤害,表达“反省”。 听起来挺诚恳,但这些话里头,“侵略”、“罪行”这样的词儿很少出现,更多是用“伤害”、“痛苦”这种模糊的说法,避开了核心责任。 日本官方的“反思”总爱绕到“为什么战败”上,而不是“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2025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首相石破茂在亚洲未来论坛上说,日本得“从战争的痛苦记忆中吸取教训”,要走和平道路。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仔细想想,他强调的是“失败的教训”,而不是侵略的道德错误。 石破茂还提出要成立专家小组,专门研究战争的起因,但重点是决策失误,不是认罪。 这种“技术性反思”就像在说,战争输了是因为策略没搞好,而不是因为侵略本身就不该发生。 教科书问题更能说明官方的态度,早在1982年,日本文部省就通过教科书审查,要求淡化侵华战争的罪行描述,引发了中国、韩国等国的强烈抗议。 虽然迫于压力,日本后来做了些调整,但右翼势力推动的历史修正主义一直没停过。 近年来的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这些罪行的描述越来越模糊,甚至有人试图把战争动机美化成“自卫”。 这哪是认罪?分明是在为未来的战略调整铺路。 日本民间的态度更复杂,从遗忘到美化都有,战后80年,战争的直接记忆在日本已经淡了,尤其是年轻人,对侵华战争的了解主要靠教科书和媒体,而这些渠道又受官方叙事影响。 不少日本民众觉得,战后道歉已经够多了,甚至有人质疑为什么要一直“被历史绑架”。 这种情绪给右翼势力的历史修正主义提供了空间,一些右翼团体通过媒体、书籍甚至网络,宣扬日本战败是因为战略失误,而不是侵略错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动作显示,日本在为未来可能的冲突做准备。 2022年以来,日本大幅增加防务预算,推动“自卫队”向更具进攻性的军事力量转型,声称是为了应对“中国威胁”。 结合他们对战争历史的“反思”逻辑,这哪是单纯的防御? 右翼团体甚至把战败归咎于“没能彻底控制亚洲”,这种想法在当前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危险。 靖国神社的参拜、教科书的修订、军事扩张的正当化,都是在为日本在未来的地区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日本的这种“反思”还跟美日同盟有很大关系,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更多是为了把它拉进反共阵营,而不是彻底清算战争责任。 这让日本得以快速恢复经济和军事力量,却没在文化和教育上彻底反省侵略历史。 如今,美国在印太战略中把日本当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右翼的自信,他们不仅反思战败的“技术问题”,还在为可能的“下一次冲突”积累经验。 中国一直强调历史正义的重要性,2025年,中国外交部多次呼吁日本“正视历史,吸取教训”,用实际行动证明和平承诺。 中国认为真正的反思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彻底摒弃军国主义,停止美化侵略,可日本的回应总是流于形式,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争议这些事一再挑战邻国的底线。 作为邻国,我们想要的不是空洞的“反省”,而是日本对侵略罪行的彻底承认和实际行动,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真正往前走,东亚的和平才更有希望。
成都蓉城全华班首发,青岛海牛笑纳大礼成都蓉城主教练有点意思,居然主动“放弃”,
【1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