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河南一家医院,一名女子去医院抽血时,护士第一针没找到血管,随后在

舒朗聊平安 2025-08-17 20:54:30

2025年3月,河南一家医院,一名女子去医院抽血时,护士第一针没找到血管,随后在针头插入的状态下反复调整角度寻找血管,持续了约半分钟,导致患者疼痛难忍。

从患者拍摄的视频可以看到,护士将针头插入后发现没有血液流出,意识到可能没有找准血管位置,按照常规操作,这时应该拔出针头,重新选择穿刺点。

但这位护士选择了在针头不拔出的情况下,直接在皮下组织内调整针头角度和深度,试图找到血管。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30秒,期间患者表情痛苦,明显感到不适。

最终护士成功采到了血,但这个过程让患者经历了不必要的痛苦,视频发布后,很快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

有网友回忆说,自己遇到过实习护士扎针,第一次没扎好导致手肿了,护士不停道歉并换另一只手重新扎,虽然过程不顺利,但护士的态度让人能够理解和接受。

也有人表示,轻微调整针头角度可以接受,但像视频中这样大幅度在皮下“探索”确实过分了,这种操作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造成血管损伤或皮下血肿。

其实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一个熟练的护士通常一针见血,整个过程患者几乎感觉不到疼痛。但要达到这个水平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经验积累。

据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会先在模型上练习,然后同学之间互相练习,最后才能给患者操作。即便如此,面对真实患者时还是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

比如有些患者血管条件不好,肥胖者血管位置较深,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容易滑动,儿童血管细小且不配合,长期输液的患者血管硬化等,这些都增加了穿刺难度。

一位资深护士介绍,遇到血管难找的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让患者握拳、热敷、轻拍穿刺部位等方式让血管充盈。如果一次不成功,应该果断拔针换位置,而不是在皮下反复试探。

在皮下调整针头不仅会造成疼痛,还有一定风险,可能刺破血管壁造成皮下出血,形成淤青肿胀。严重的可能损伤神经,造成局部麻木。反复穿刺还增加了感染风险。

从医院管理角度看,这种情况反映出一些问题,新护士的培训是否到位,带教老师的指导是否充分,科室是否有明确的操作规范等都值得思考。

有医务人员指出,现在很多医院人手紧张,新护士上岗后很快就要独立操作,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指导,遇到困难时容易出现不规范操作。

患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穿刺成功率,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护士在操作前应该安抚患者情绪,说明可能出现的情况,取得理解和配合。

视频中的护士,网友们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投诉举报,这种操作太不专业。也有人觉得护士可能是新手,需要更多理解和包容。

其实医患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患者希望得到专业、无痛的医疗服务,这是合理诉求,医护人员也需要在实践中成长,但不应以患者的痛苦为代价。

一位护士长建议,患者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可以礼貌地要求换人操作,如果护士第一针没成功,患者有权要求更有经验的护士来操作,这并不是刁难。

同时医院也应该完善相关制度,比如规定新护士必须在带教老师监督下操作一定次数才能独立工作,遇到困难必须及时求助,不能强行操作等。

有患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去医院抽血时可以主动告诉护士自己哪边血管好找,哪个位置容易扎。如果知道自己血管不好找,可以提前喝水让血管充盈。

医疗技术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个小小的抽血,背后是护士多年的学习和练习。

医患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患者多一分理解,医护多一分耐心,很多矛盾都可以避免。但底线是必须遵守操作规范,不能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0 阅读:290
舒朗聊平安

舒朗聊平安

舒朗喜欢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