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志愿军战士拿着刚缴获的美式重机枪,向敌人射击却发现怎么都打不中,危急时刻,他的一个奇怪动作没想到居然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1976 年深秋的宁波,硫酸厂后山的塌方烟尘还没散尽。 工友们扒开碎石时,发现余新发的手还保持着向前推的姿势,就像三十年前在朝鲜鸡雄山上,他按住那挺美式重机枪的样子。 没人知道这个总穿着补丁工装的浙江人,曾是 “一级战斗英雄”。 更没人知道,他左胳膊上那道月牙形的疤,是 1951 年夏天被 M1919 的滚烫枪管烫出来的。 那挺枪是他捡来的。 1951 年 4 月,县里地区的仗刚停,二十军五十八师的战士们在炸烂的阵地上清剿。 余新发在一棵断松底下踢到个硬东西,扒开碎石一看,是挺深绿色的美式重机枪,枪管上的烤蓝还亮闪闪的。 那会儿他参军刚半年,正用着五十五斤的日式九二重机枪,扛着像背两麻袋麦子,见了这轻得能单肩扛的洋货,眼睛都亮了。 上交后没几天,连里竟把枪送回他手上,说 “老余力气大,试试这新家伙”。 那天是他三十岁生日,他抱着枪在油灯下拆了三回,弹链滑过指尖时,还能闻到美军枪油的味道。 可真到 6 月千佛山打仗,这枪就成了 “倔驴”。 美军两个排往山上冲,余新发趴在战壕里,瞄准七百多米外的钢盔扣扳机。 火舌喷得挺欢,子弹却全落在离人老远的石头上。 他又打一梭子,对面的美军还在猫腰往前挪,有个当官的甚至举着望远镜笑。 炮弹在旁边炸开,土块砸在枪身上,烫得他一缩手。 就这一下,他瞅见了 —— 这枪架比九二式细一圈,一连发就往上跳,跟没拴住的马似的。 敌人快到五百米了,他左手猛地按在枪架前腿上,右手不再像用九二式那样按住扳机不放,改成 “哒、哒” 的短点射。 冲在最前的十二个美军突然栽倒,草坡上冒出血花。 余新发心里咯噔一下,又试了两枪,子弹像长了眼睛似的,全咬在敌人身上。 那天后半夜,美军摸黑来偷袭。 他故意把点射打在两边,引得敌人往中间挤。 等攒了一疙瘩人,他按住枪架长扫,倒下一片。 有五个美军趴在地上装死,他就停了火。 没等那几个爬起来,枪声又响了 —— 这次没人再动。 天亮时数数,阵地前有三十具尸体。 转去鸡雄山时,他和这枪已经 “混熟” 了。 部队要攻高地,敌人四挺重机枪织成火网,突击队冲不上去。 余新发抱着枪在弹雨里滚到坡下,找了个弹坑架好。 美军机枪手刚露头瞄准,他的点射就到了,四挺枪挨个哑了火。 突击队冲上山顶插红旗时,才看见他的水壶被打穿了,米袋漏了一路小米,衣服上全是弹孔,人却没事。 后来统计,这挺枪在他手里,一共放倒了二百二十八个敌人。 他把点射的法子教给新兵时,总说 “洋枪得顺着脾气来”。 就像上甘岭那边,有个战士用缴获的卡宾枪,躲在坑道里冷不丁打一枪,也撂倒了两百多敌人。 还有人捡了美军的迫击炮,琢磨着改了角度,把炮弹全送进了地堡。 1953 年他回了宁波,进了硫酸厂。 同事们只知道他腿不好,是 “以前扛东西伤的”,没人听过千佛山的枪声。 直到 1976 年那场塌方,他冲进烟尘里推出三个年轻人,自己没出来。 清理遗物时,家人在他枕头下发现个磨卷边的本子,里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的三角架,旁边写着:“左手按紧,打三下停一停”。 那是 M1919 的枪架,也是他教给新兵的第一句话。 这事儿看得人心里发烫,有网友表示,敌军的枪到了咱战士手里,不光能用,还能成杀器,这哪是运气啊?是真把命搁进去琢磨了。 余新发在火线上愣能摸着门道,左手按枪架那一下,看着简单,可想想炮弹在旁边炸,换谁能这么沉住气? 都说美军装备好,可再好的枪,没人的那股子劲也白搭。 两百多个战果,每一枪都是在刀尖上试出来的。 后来他回厂当工人,矿难时还往前冲,这才是真英雄 —— 战场上敢拼命,和平年代也不褪色。 现在总说啥高科技,可比起当年这些前辈的机灵劲儿和血性,差远了。 这种在绝境里杀出活路的本事,才是最该传下去的东西。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呲牙笑]喔!神勇!战士举起新型QJZ-171式12.7毫米口径重机枪!大家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