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理指导或检验实践是先验论吗?孙玉良:难道永远摸着石头过河】
写了一篇题为《真理就是真理,它一直都在》的文章,请我的微信好友、江西南昌大学郑逸民教授指教一二。郑教授首先肯定了我的“创新思维”很好,认为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批判和创新精神,人云亦云,导致前进动力不足”。其次呢,郑教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本身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毛主席也说过,“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第三呢,郑教授认为我提到的用“真理指导实践”或者检验实践,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因为这等于变相肯定了“先验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不相符的。
试与郑逸民教授商榷,我的看法是:改革之路需要在经验积累与真理指引的双轨上行进,不能永远“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曾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方法论,它以务实姿态带领中国走出计划经济困局。对此,邓公曾有过精辟阐述:“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经济特区建设,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正是通过一个个“试点——总结——推广”的实践循环,在无先例可循的领域“摸着石头过河”,蹚出了一条新路。这种尊重实践、鼓励探索的精神,使中国避免了苏联式的休克疗法灾难。
然而,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实践中不只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以及房地产商业化形成的“新三座大山”,比如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等等,显然我们的顶层改革设计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用真理指导实践,是否必然走向“先验论”?答案是否定的,我不这么认为。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所说的“真理”,正是从历史实践中总结提炼,并被新实践不断检验、修正的理论结晶,我呼吁重视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指经过实践反复验证的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的“真理指导实践以及检验实践”是符合马列主义辩证法的。
我不认为一说“真理是客观存在,有待于人们去发现,或者在实践中去总结真理”会导致“先验论”或“不可知论”,我认为要超越真理与实践的二元对立,构建实践与真理的辩证统一。改革进程中,我们既不能永远停留在“摸石头”阶段而拒绝理论提升,也不能滑向教条主义的悬崖,将某些理论当作无需验证的先验真理。真正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应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指导的辩证统一。任何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必须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正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当实践探索积累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通过理论升华把握本质规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正是这一辩证法的生动体现。深化改革既要鼓励基层探索,也要在把握规律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
郑逸民教授对“先验论”的警惕具有学术价值,提醒我们避免重蹈教条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覆辙,这个观点我接受。但我同时认为,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复杂系统性问题时,单靠碎片化经验已难以应对。我们既要坚持在实践中开辟新天地,也要重视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以更好指导新的实践。改革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当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真理指引下深化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这既是对“先验论”陷阱的超越,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真谛把握。真理从不畏惧实践检验,正如燧石愈敲击愈迸发火花;实践也从不拒绝真理指引,恰似航船凭借灯塔穿越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