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才能换来孝敬?孙玉良:培育出三观正的孩子】
在北京厚德养老院工作,经常思考孝敬这个词。曾几何时,“养儿防老”是代代相传的朴素信仰,而今,子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来了,这算不算一种孝?采访这些耄耋老人,他们没有说子女负面的例子还有李双江与他的儿子李天一,李双江夫妇含辛茹苦地浇灌着李天一这株“幼苗”,最后却结出罪恶之果。我在想:传统“孝道”若缺乏灵魂根基,终如沙上筑塔,不堪一击。那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以称职的父母之姿,赢得子女发自内心的孝敬?我的答案是,培育出三观端正的孩子,就会换来对您的孝敬。
我认为:生育之恩,实乃自然赋予的本能,并不天然兑换成未来的孝敬。若为人父母“为老不尊”,或一味以生养之恩要挟子女,只会让亲情天平失衡、根基动摇。许多例子表明,养育之恩是大于生育之恩的,养育之恩的深度与温度,真正决定未来反哺之情的浓度。这份恩情,需以日复一日的耐心、尊重与关爱去滋养,而非依凭血缘的锁链来维系。父母与子女间,终归是人心换人心的细腻交换。当父母以无私的爱去浇灌这棵小树,它自会在风中摇曳着感恩的枝叶。
当然,并不见到把孩子养大,就换来孝敬。李双江倒是把李天一养大了,但养成了一个“逆子”。所以培养出一个三观端正的孩子,才是问题的焦点。新型家庭关系的核心,在于培育子女独立挺拔的人格。真正的独立人格之基,又在于正直三观的牢固扎根。当父母能超越血缘纽带,以平等、尊重、有原则的爱去引导孩子,使其明辨是非、心怀责任,那孝敬之泉便自然流淌,无需强求。李双江犯的错误在哪里?他只知物质堆砌、无底线纵容,这种溺爱最终孵化出反噬的利齿,反咬得自己伤痕累累。
父母首先活成一道光,才是照亮孩子前行之路最温暖的灯塔。我始终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父母就是孩子第一个榜样。当父母能珍视自身生命的光彩,以有原则、有温度的爱去培育子女那独立而正直的灵魂,便无需苦苦索求“孝敬”。那份源于理解、尊重与感恩的回馈,终将如春风化雨,在彼此生命里滋养出双向奔赴的温暖。亲子之缘,始于血缘,却终需超越血缘去构建。新时代家庭关系最美的风景线是:独立人格之树参天而立,自然垂落孝敬之果。
所以,养儿防老的概念,不是只把儿子、女儿养大那么简单。画重点,是把他(她)养成一个什么样三观的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一个称职的家长,不是给孩子留下多少遗产,而是培育出他(她)优秀的人格。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有这样明智的父亲,怎么会有不肖之子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