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多了!太多了!”作为当时我国的顶尖科学家,面对中科院每月付给他的450元人民币,竟屡遭钱学森惊叹,那神情,倒像是接过烫手的山芋一般,寝食难安! 要知道,在1955年,我们的普通工人,月薪大致在30至60元,北京四合院售价约几千元,这450元的工资,在当时,绝对是社会顶层的收入。然而,相较于美国的数万年薪,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 此外,在其回国之初,组织还为他配备了专门的食品安全员、营养师,全权负责他的一日饮食安全,这一待遇,甚至高于部分高级将领,凸显出我国对于这位“国宝级”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不过,钱学森依旧曾三番五次的提出降薪请求,他认为,国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民生艰难,其待遇过高。在遭到婉拒后,他甚至将多余的钱,装进信封,转赠给那些贫苦百姓,又或是支援其他科学项目。 在钱学森看来,能为国家做贡献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这也是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选择回国发展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科学家,应该与国家和人民同甘共苦,而不是享受着远高于普通民众生活的的待遇! 据了解,钱学森一生对于物质生活要求极其简单,他住在老旧的单元房里,穿着朴素的衣服,从不追求奢华,他的心思完全扑在科学研究和国家的航天事业上,所以,每当组织提议为其涨薪,均被其严词拒绝。 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亲常说:“生活可以了,就应该帮助困难的人!”这朴素的信念背后,是他对祖国发展事业深深地眷恋。 1963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中央号召干部减薪共渡难关。当钱学森得知后,立刻写信向组织表述:其每月工资过高,要求减去每月津贴100元;按照规定比例降低工资,并补扣之前未减的部分! 在当时,钱学森的夫人,每月也有约200元工资,二人合计收入高达500元,这远超他们的生活所需,鉴于此点,便多次提出减薪请求。 钱学森的一生始终践行的并非物质的积累,而是将知识、财富乃至生命融入祖国伟大的发展事业当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国士无双”这份赤城。那“嫌工资太多”的执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物质待遇轻如鸿毛,真正的“泰山”,全然系于戈壁滩上的风沙、发射架上的火箭、民族的伟大复兴。他的精神,至今,依然是我们科技工作者乃至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学森! 信息来源: 金台资讯|《“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 上观新闻|《钱学森26年前的工资单火了!》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8-17 02:32:37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