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7岁的李成儒,经商赚了1300万美金,住着故宫旁上亿的四合院,而前

妙菡谈娱 2025-08-16 14:16:14

1991年,37岁的李成儒,经商赚了1300万美金,住着故宫旁上亿的四合院,而前妻与儿子却挤在18平的小破屋里。后来,李成儒儿子向他借钱,想换个大房子,却遭到李成儒拒绝“你没这个能力,就不要做这个事。” 1980年,他刚考进北电,还在挤食堂抢饭吃,几个人合租的宿舍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暖气不够,每天洗漱都得抢水龙头的位置。他在班里算不上最出挑的,跟张光北比不过外形,跟赵宝刚比不了关系,台词功底也没李勤勤扎实。但李成儒特别能熬,别人演一场收工,他能在一边默背三遍台词。 他是第一个提出“做演员太穷”的人,毕业前就开始琢磨别的出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块钱一张的戏票根本支撑不了理想,一部戏拍下来,工资还没他跑几趟商场挣得多。他不声不响地脱离了圈子,转头投身到刚刚开放的市场经济中。 到1990年,北京西单的“特别特”服装店开张,光门脸就花了几十万装修,一楼店员穿着制服迎宾,二楼开VIP定制。那会儿谁路过都知道,这是李成儒干的。他开奔驰上下班,办公室有专人泡茶,那时北京还没几个私人老板这么讲排场。他喜欢把钱砸在看得见的地方,领带从不戴第二次,鞋擦得比脸都亮。 一度,他外汇账户上的数字到了八位数,朋友之间开玩笑说,“你李哥的钱,连睡觉都在涨利息。”他也不否认,有一阵子确实过得太顺。 可1993年前后,外汇政策突然收紧,他账面上1300万美金瞬间缩水,资产清算后勉强保住一栋房子。有人说他是“暴起暴落”,他自己倒挺淡定,说“该还的总要还”。 1995年,他硬着头皮回剧组,靠着和赵宝刚的关系,接到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戏。第一天进组,灯光还没调好,他就坐在那翻剧本,一边背台词一边划重点。他不太说废话,拍戏时连盒饭都不吃热的,就怕困。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新人,但也不摆资历,一场哭戏拍了八条才过。播出之后效果比预期好得多,剧火了,他也被观众重新记住了名字。 不过,那些年和前妻的关系已经淡了。他儿子李大海一直跟母亲住,几乎不来往。他们住在朝阳十八平的小房子里,屋里连个像样的书桌都没有,李大海说从小习惯了,也没觉得委屈。后来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第一份正职工作,想替母亲换个宽敞点的地方,便去找父亲借点首付的钱。 李成儒听完,头也没抬地说,“你想让你妈住好,你就自己挣。”态度生硬得像生人。李大海那时候才刚转正,拿着四千多工资,被这句话噎得一句话没说出来。 但李成儒另一边,却给自己28岁的女友买了辆限量版保时捷,还带她出国旅游,住一晚几万的酒店。亲戚朋友都知道他手松,只是对亲儿子例外。 后来李大海上了节目《我不是明星》,想着能靠这机会翻一身,没想到节目里父亲却当场发飙,说他“狗屁不是”。李大海站在台上,脸色绷着也没躲,一字一句地说:“我不是谁的影子,也不是谁的附属品,我是我自己。” 节目播完以后,他接不到什么资源,干脆自己拉团队、接小制作,拍网剧、写剧本、跑宣发都自己来。花了好几年,才让生活慢慢好起来,工作也有了口碑。 这几年,李成儒年纪大了,一个人住在四合院里,偶尔被拍到遛弯、买菜。他开始说一些从前不会说的话,说儿子长大了,说自己以前太刚。他想补偿李大海,主动提出出车、出房,李大海却回了一句,“我靠自己挺好的。” 到现在,两人没怎么和好,也没公开和解过。但偶尔也有人拍到他们一起吃饭,吃得不算热络,但也没翻脸。 李成儒再没谈新的恋爱,而李大海,也没接受父亲的那些房子。 谁知道他们之后会不会再变点什么。 北京 李成儒

0 阅读:61
妙菡谈娱

妙菡谈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