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看不懂理想i8的朋友,无法定义这是MPV还是SUV,这种思路的困境和当年蔚来ET9是一样的。
核心在于:从工程上来说,电动车可以做成任意一种形态。
理论上你只需要把电池厚度考虑进去,你想做什么车都行。A柱,前框架,上车体……全都可以变。
就像拼积木一样。
你可以像小米一样搞长L113,也可以像ET9一样高底盘大溜背,或者像理想i8那样A柱无比靠前,挑战大家的san值。
另一个角度:
电机和热管理占用空间实在太少了,以至于传统姿态的纯电车,可以做出极高的得房率:
——得房率90.8%的岚图知音,这车放油车那边就是个本田冠道类似物。
——得房率92%的MG4,这车放油车那边就是个本田飞度Plus版。
传统形态会追求得房率和前备箱。
再来一个好玩的角度:
海外传统品牌,会推出一些复古老车,装上三电焕发新生。
就是因为三电的适配能力太强了,只要你不是用什么5c,900V,CTB,同一套三电你可以用在网约车上,也可以用在GTR上。
所有的矛盾都是因为这个点。
太过自由了,没有约束。然后就会有创新的东西出现,然后就会挑战大家的审美。
然后就会越来越多的车说自己是MPV+SUV,或者模糊轿跑和轿车的区别……
在电动时代,这种车型定义的边界会被更多创新的品类打破,我们需要习惯并适应这个变化。
大v聊车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