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全家叛逃美国!然而多年过去后,这个“叛徒”为何会受到一些人的称赞呢? 1964年,咱们大陆这边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一声巨响,东方红的乐曲响彻云霄。这声响,可把对岸的老蒋吓得不轻。 手里没个大杀器,这觉都睡不踏实。于是,蒋介石下定决心,哪怕勒紧裤腰带,签了《核不扩散条约》也得偷偷搞。所谓的“中山科学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就这么应运而生,代号“桃园计划”。 张宪义就是这计划里被选中的人。这哥们儿是个标准学霸,陆军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后来又被公派到美国田纳西大学,拿了个核工程博士学位。你想想,在那个年代,这种学历,这种专业,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妥妥的国之栋梁,天之骄子。 回台湾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核研所,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副所长的位置,军衔是上校。他能接触到的,是台湾核武计划最核心的秘密。 台湾这边偷偷摸摸地搞,美国人能不知道吗?当然知道。 对美国来说,台湾是第一岛链的重要棋子,但绝不能让这颗棋子自己长出手来玩火。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台湾,会彻底打破东亚的战略平衡,万一哪个政治狂人脑子一热按了按钮,那局面就没法收拾了,美国自己也得被拖下水。 所以,美国人一边给台湾卖常规武器,一边死死地盯着台湾的核计划。他们需要一个“内线”,一个能提供准确情报,在关键时刻能“吹哨”的人。 他们看上了张宪义。 为啥是他?因为他技术过硬,身居高位,而且在美国留过学,有接触的渠道。从80年代初开始,中情局就跟他搭上了线。 张宪义后来在2016年接受采访时说,他当时内心非常挣扎。一方面,是栽培他的“党国”和军队同僚的信任;另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核专家的恐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核武器一旦被造出来,会带来多大的毁灭。 他尤其害怕,万一这东西落到某些野心家手里,会不会被当成政治赌注,把几千万同胞的性命押上去,引爆两岸的全面战争。他说:“我不能让这种事发生,我不想成为民族罪人。” 这种心理,可能我们普通人很难体会。就像造枪的人,最懂子弹的威力。 1988年1月,当时,台湾的核武器研发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据说再有一两年,第一枚原子弹就能搞出来。 张宪义觉得,不能再等了。 1月8日,他跟单位请了假,说带家人去日本东京迪士尼玩。这在当时看来再正常不过。可他没去日本,而是先把妻儿安顿好。第二天,他自己拿着一本CIA准备的假护照,从高雄小港机场,独自登上了飞往美国西雅图的飞机。 他走得非常决绝,办公室里只留下一封辞职信。而他人一到美国,立刻就把所有他掌握的台湾核武研发的证据、数据和盘托出。 这一下,直接引爆了核弹。 美国政府拿着张宪义给的“投名状”,联合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台湾发起了“突然袭击”。检查人员直接冲进核研所,人赃并获。面对铁证,台湾当局百口莫辩。 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强压之下,台湾被迫彻底终止核武计划。反应堆被封停,关键设备被拆除运往美国,所有相关文件资料被销毁。台湾几代人、二十多年的心血和巨额投入,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事情发生第二天,蒋经国就去世了。有人说这是巧合,但这个时间点,实在太富戏剧性了。 在当年,张宪义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无可辩驳的“背叛”。他背叛了他的国家、他的军队、他的同事。郝柏村在日记里骂他“汉奸”,说他“受了美国人的指使”。 这个“叛徒”的标签,他背了快三十年。 那为啥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他呢? 首先,我们距离那个可能爆发的核战危机越远,就越能看清他当时选择的价值。如果1988年张宪义没走,台湾在90年代初真的拥有了核武器,那会是怎样一幅光景? 两岸关系会变得极度紧张和脆弱,任何一点小摩擦都可能升级为核讹诈,甚至实战。那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灭顶之灾。从这个角度看,张宪义的行为,虽然用了“叛逃”这种极端方式,但客观上确实拆除了一枚可能随时引爆的定时炸弹,让两岸和平的可能性得以保留。 其次,如今的国际局势,让我们对“和平”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张宪义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是把对千百万同胞生命的珍视,放在了对某个政权的忠诚之上。这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忠诚”。 当然,说他“伟大”可能也过了。他跑到美国,在美国的保护下生活,接受美国核能实验室的工作。这里面,个人安危和利益的考量,肯定也是有的。人都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定义。 但他确实没有拿这些情报去换取荣华富贵,叛逃后一直非常低调,直到2013年退休,2016年才站出来接受采访,系统地说明当年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回看张宪义,不应该简单地给他扣个帽子。他像是一个历史棋局中的“破局者”,他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棋局的走向。这个走向,虽然让台湾当局的“核武梦”碎了,但也让整个地区免于陷入一场更可怕的噩梦。
1988年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全家叛逃美国!然而多年过去后,这个“叛徒”为何会受
原上花绽放
2025-08-16 13:00: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