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捷克外交部发言人伦卡·杜发文:“北京何必大惊小怪?” 最近捷克外交部发言人伦卡·杜的一番话,把中捷之间的一桩外交风波又推到了台前。 她觉得中方对捷克总统帕维尔的私人行程反应太大,甚至说中方不再与帕维尔往来是“大惊小怪”,还反问有没有经济制裁,称捷中本来就没有元首沟通,中方的举措也没改变现状。 这话听起来有点轻描淡写,但背后的事儿可没那么简单。2023年1月,帕维尔刚当选总统不久,就跟蔡英文通了电话,这事儿当时可把中方惹毛了。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直接就说了,帕维尔这是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干涉中国内政,中方提出了严正交涉。要知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是红线,谁碰谁就得付出代价。 那时候中方的态度就很明确,你捷克要是在这事儿上踩线,咱们的关系肯定得受影响。 可现在伦卡·杜说帕维尔这次只是私人行程见朋友,中方反应过度。这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帕维尔作为捷克总统,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哪能简单地用“私人行程”来打发呢?就算这次见的真是朋友,可朋友是谁?要是涉及到台湾或者其他敏感议题,那性质可就变了。 就像2023年那次通话,帕维尔自己都说了是蔡英文主动联系的,但中方可不管谁主动,只要涉及台湾,就是原则问题。 中方这次不再与帕维尔往来,可不是无缘无故的。咱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你尊重我,我就跟你好好合作;你要是不尊重我,那对不起,咱就得亮明态度。 就像2019年,捷克布拉格市的官员在台湾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搞事情,北京直接就解除了和布拉格的友城关系,暂停了一切官方往来。这说明中方在核心利益上从来不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 伦卡·杜还问有没有经济制裁,这其实是在试探中方的底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方确实没对捷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制裁。 2024年中捷双边贸易额还达到了430亿美元,中资在捷克的投资也在增长,像奇瑞、比亚迪这些中国汽车品牌都在捷克开卖了。 这说明中方还是希望和捷克保持经贸合作的,毕竟合作共赢对大家都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方会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王毅外长在2025年2月会见捷克外长时就说了,中捷关系要重回正轨,关键是要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这就好比做生意,你得先守规矩,不然生意也做不长久。 伦卡·杜说捷中本无元首沟通,中方举措没改变现状。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就不对了。 2016年中捷可是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的,我们还访问了捷克,双方签了一大堆合作协议。只是这几年捷克在涉华敏感问题上小动作不断,才导致两国关系下滑。 2025年王毅外长会见捷克外长时也提到,两国关系出现了下滑,这是中方不愿意看到的。中方这次中断与帕维尔的往来,其实就是在给捷克敲响警钟,告诉他们别再玩火。 要是捷克还执迷不悟,以后的合作机会可能就更少了。 再看看捷克国内的情况,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帕维尔的做法。2020年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访台”,当时总统泽曼就直接批评这是“幼稚的挑衅”,还说可能会伤害捷克企业的利益。 这说明捷克内部对涉台问题是有分歧的。伦卡·杜的言论可能只是代表了捷克外交部的一部分立场,但并不能代表整个捷克政府。 中方这次的反应,其实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咱们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就像之前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虽然已经很多了,但只要有必要,还是会继续加码。 中方这次虽然没对捷克实施经济制裁,但通过外交手段表达不满,同样能让捷克感受到压力。 所以说,伦卡·杜的话有点低估了中方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中方的反应不是大惊小怪,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定捍卫。 捷克要是真的想改善和中国的关系,就应该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别再在台湾问题上打擦边球。 只有这样,中捷关系才能重回正轨,双方的合作也才能继续下去。不然的话,就像之前布拉格市的例子,最后吃亏的还是捷克自己。
就在刚刚,特朗普公然挑衅中国核心利益说了极其反华的话中方果断反击美国总统
【114评论】【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