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夫妻开车带孩子出门玩,5岁女儿趁家长不注意,把座椅调到了最低,压到了趴在地

烟雨杏花村 2025-08-16 11:56:06

上海,夫妻开车带孩子出门玩,5岁女儿趁家长不注意,把座椅调到了最低,压到了趴在地上的2岁弟弟头上,孩子当时就没了反应,全身发青,最终被挤压窒息死亡,父母起诉车企要求赔偿200万元,法院:驳回请求。 法院的法槌落下时,宗先生的妻子突然捂住脸哭出声。判决书上“驳回全部诉讼请求”的字样,像块冰压在夫妻俩心头。 他们抱着2岁儿子的骨灰盒,盒子边角被摩挲得发亮——那是2023年5月1日之后,他们唯一能触碰的念想。 那天上海的阳光很烈,商务车停在红灯前,5岁的女儿在后座摆弄着座椅调节按钮,谁也没想到,那会成为弟弟生命的终点。 红灯跳成黄灯时,妻子回头看了眼后排。女儿正踮着脚够座椅侧面的扳手,座椅靠背正一点点往下压,而2岁的儿子正趴在座椅下方玩积木,小小的脑袋被压在靠背与坐垫之间,脸已经憋得发紫。 “别动!”她尖叫着扑过去扳回座椅,可孩子已经没了哭声,全身软得像没骨头。 送医的路上,儿子的小手从她怀里滑出来,指尖冰凉,抢救室的灯亮了三个小时,最后医生摘下口罩说:“缺氧缺血性脑病,救不回来了。” 悲痛像潮水漫过这个家。宗先生盯着汽车后排的座椅,突然觉得是这座椅“杀了人”。“为什么没有自动感应?压到东西就该弹回来啊!” 他翻遍说明书,指着“未正确安置儿童可能导致致命伤害”的字样,“这警告太轻了,谁会仔细看?”夫妻俩决定起诉车企,要求200万赔偿,“他们得为设计缺陷负责”。 法庭上,车企的律师带来了厚厚的证据。第一份是车辆出厂合格证,2021年的文件上盖着国家强制认证的红章,证明座椅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第二份是说明书原件,“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字样用加粗黑体字印在首页,下面还画着儿童在后排无人看管的警示图。 “手动调节座椅是行业通用设计,国标从未要求加装自动感应装置。”律师的声音很稳,“就像菜刀锋利不是缺陷, 误用才会伤人。” 法官调看了事发时的行车记录仪。视频里,2岁的儿子没坐安全座椅,在后排爬来爬去;5岁的女儿玩座椅按钮时,前排的父母正在聊导航路线,直到红灯亮起才回头。“监护责任是核心。” 法官敲了敲桌面,“让幼童在无保护状态下独处后排,放任年长儿童操作可能危及安全的装置,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宗先生的律师试图争辩:“如果座椅有感应功能,就能避免悲剧。”但车企提供了市场调研数据——加装自动感应装置会使每辆车成本增加3000元,且误触发率高达15%,反而可能影响行车安全。 “法律不要求企业为‘理想化设计’负责,只要求产品符合法定标准。”法官的话掷地有声。 判决下来那天,夫妻俩在法院门口站了很久。儿子的小鞋子还放在家里鞋柜最下层,5岁的女儿总问“弟弟去哪了”,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 其实他们心里清楚,那天如果给儿子系上安全座椅,如果及时制止女儿调座椅,哪怕只是多回头看一眼,一切都不会发生。可事到如今,把责任推给车企,更像在逃避那份沉重的愧疚。 网友的议论里,有人同情这对父母,觉得“失去孩子太痛苦”;更多人则指出“监护不到位才是关键”。就像法官在判决里写的:“汽车不是保险箱,父母的视线才是孩子最该系的安全带。” 国标再严,说明书再细,也挡不住监护人的疏忽——那2岁的孩子,终究是被父母一时的大意,和对安全常识的轻视,永远留在了那个红灯亮起的午后。 后来,宗先生把那辆商务车卖了。过户时,他特意把说明书里的警示页撕下来带走。每次看到那页纸,他都会想起儿子最后发紫的小脸。 信源:红星新闻:5岁女童调汽车座椅致后排2岁弟弟被挤压窒息死亡,父母起诉车企要求赔偿200万元,法院:驳回请求2025-08-14

0 阅读:152

猜你喜欢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