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当年明月的老婆仅是看了一眼当年明月的银行账户,就差点晕厥过去了,只见账户里

黄毅来了丫 2025-08-16 10:34:00

那年,当年明月的老婆仅是看了一眼当年明月的银行账户,就差点晕厥过去了,只见账户里有8位数,她很是震惊,怎么也想不通:“天天上班的老公哪来的这么多钱?”

她攥着银行卡的手微微发颤,看着正在厨房洗碗的石悦——这个每天穿着公务员制服、下班就回家做饭的男人,背后竟藏着千万身家。

石悦擦着手出来,见她对着屏幕发愣,挠挠头笑了:“哦,那是写书赚的。” 老婆瞪大眼睛:“你写的那个网上连载?就那个《明朝那些事儿》?” 他点头,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这事儿还没过去几天,石悦的领导在食堂吃饭,电视里正放着央视对 “当年明月” 的专访。

镜头里的年轻人侃侃而谈,讲万历皇帝的权谋,讲王阳明的哲学,侧脸看着眼熟。

领导猛地一拍大腿——这不是自己部门那个每天默默打印文件、开会总坐在角落的小石吗?

下午,领导把石悦叫到办公室,他赶紧解释:“领导,我都是下班时间写的,没耽误工作。”

领导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写得好!我儿子天天追更,说比课本好懂多了。”

石悦这才松了口气,他从没想过要靠写作出名,最初只是看不惯论坛里那些漏洞百出的历史评论。

7岁那年,父亲把一本《上下五千年》放在他枕边,从此他就成了 “历史迷”。

12岁啃《二十四史》,别人看漫画的时间,他在翻《明实录》;大学宿舍里,室友打游戏的嘶吼声中,他对着《资治通鉴》做笔记。

2006年,27岁的他在天涯论坛注册了 “当年明月” 的ID,敲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行字:“我们从朱元璋说起。”

他没想到,用 “说书” 的语气讲历史,会火得这么快。

第一章发出去当晚,点击量就破了万,有人在评论区喊:“楼主快更!朱元璋后来怎么收拾贪官的?”

他白天在单位处理公文,晚上回家就坐在电脑前,键盘敲到凌晨,每天雷打不动更三章。老婆心疼他,说 “别写了,太累”,他却说:“好多人等着看呢,不能断。”

四年时间,他敲出205万字,从洪武大帝写到崇祯煤山自缢,把枯燥的史料变成了生动的故事——写海瑞抬着棺材死谏,像写 “职场硬刚老板”;讲张居正改革,比作 “公司大裁员”。

这种接地气的风格,让历史小白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连历史学家都点赞:“他讲的史实没毛病,还多了人情味。”

出版商找到他时,他还懵着:“网上瞎写的,也能出书?” 拿到第一笔版税时,他更懵了——4100 万,比他当公务员几辈子挣的还多。

老婆拿着存折数了三遍,确认没看错数字,问他:“这下可以辞职专心写了吧?” 他摇头:“不行,工作不能丢,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明朝那些事儿》卖了3000万册,成了现象级畅销书。

书商们挤破头找他,说 “写本《唐朝那些事儿》,保你赚得更多”,他摆摆手:“写完明朝,我想说的都说完了。”

有人劝他把网上免费连载的全文删掉,至少能多赚几千万,他直接拒绝:“当初写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懂历史,要钱就变味了。”

如今的石悦,还在原来的岗位上上班,每天准时打卡,开会时依旧坐在角落。

有人说他 “傻”,放着亿万商机不赚,他却在博客里写:“钱够用就行,历史的魅力,不在于能换多少钞票。”

书架上,那套《明朝那些事儿》被翻得卷了边,扉页上有他亲笔写的一句话:“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活生生的人。”

他用8位数的存款证明了:真正的热爱,从来不是为了名利;

而能抵挡住诱惑的清醒,比千万财富更难得。就像他笔下的王阳明,看透官场却守住本心,石悦也在爆红之后,守住了那个爱读历史的7岁自己。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黄毅来了丫

黄毅来了丫

优质娱乐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