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后来改变了对刘少奇的态度?原因很复杂。 毛主席和刘少奇的交情,得从1922年说起。那年,他们一块儿搞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俩人配合得那是天衣无缝,革命友谊打下了扎实的地基。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俩人又并肩作战,刘少奇在组织工作上可是出了大力气,毛主席也挺认可他。那时候,他们目标一致: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 可新中国成立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建国初期,大家忙着恢复经济、搞建设,毛主席和刘少奇还能搭档干活。可到了50年代后期,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1958年,毛主席搞了个“大跃进”,想让中国经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他满腔热情,觉得靠群众运动就能把工业农业搞上去。可结果呢?浮夸风吹遍全国,粮食产量瞎报,经济乱了套,最后还闹了饥荒。这事儿让毛主席脸上挂不住。 刘少奇呢?他是个务实派,看不下去这种乱象。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站出来说了实话,说大跃进“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话虽没指名道姓,可谁听不出来是冲着毛主席去的?毛主席心里肯定不痛快,觉得自己被老伙计当众下了面子。从这儿开始,俩人的关系就埋下了裂痕。 大跃进失败后,毛主席退居二线,刘少奇跟周恩来他们开始收拾烂摊子。刘少奇推了“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场、包产到户),还搞了个“定产到户”,想稳住经济。这套办法虽然救急有效,可在毛主席眼里,这就是走“资本主义回头路”。 毛主席一直信奉“阶级斗争”,觉得社会主义不能松懈,得不停地搞运动。刘少奇却觉得经济建设更重要,得让老百姓先吃饱饭。俩人的思路越走越远,毛主席开始觉得刘少奇不光是意见不同,而是“路线错误”,甚至怀疑他想搞自己的那一套。 再说说权力这回事儿。毛主席虽然退居二线,可他还是党内的“老大”,谁也撼不动。可刘少奇呢?作为国家主席,实权在握,底下还有不少支持者。毛主席心里估计有点嘀咕:这老伙计是不是翅膀硬了,想跟我平起平坐? 到了60年代中期,毛主席越来越觉得党内有股势力跟他对着干,而刘少奇正好成了这股势力的“代表”。这时候,毛主席已经不光是政策上不满了,而是把刘少奇看成了潜在威胁。
毛主席为什么后来改变了对刘少奇的态度?原因很复杂。 毛主席和刘少奇的交情,得从1
瑶光映心曲
2025-08-15 18:48:39
0
阅读: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