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任要离开灵石,当地老百姓得知

韫晓生 2025-08-15 17:17:19

[中国赞]2000年,山西灵石县县长耿彦波,因工作调任要离开灵石,当地老百姓得知,欢呼雀跃,还送他三个花圈,多年后,他们就因为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不已......   (信源:百度百科——耿彦波)   2013年的大同,成千上万的市民涌上街头,他们举着“耿市长不要走”的横幅,许多人当街痛哭,甚至下跪,只为留住一位即将离任的市长。车里的耿彦波看着窗外一张张真诚的脸,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13年前,同样是这位干部从另一个岗位调离,当地百姓却是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地送上了三大花圈。   一个官员的生涯,怎么会是这般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从一个人人喊打的“疯子”,到一个万人挽留的“恩人”,耿彦波的执政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又是什么改变了人心向背?   故事要从1995年的山西灵石县说起。那时的灵石,是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县,一年财政收入不到一个亿。可新上任的县长耿彦波,一上来就干了件全县都觉得他疯了的事:他要拿出五千万,去修县里那座破败不堪的明代古建筑——王家大院。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跟天方夜谭没两样。拿一半的家底去修一个“老古董”,放着那么多民生问题不管,这不是疯了是什么?一时间,质疑和反对声四起,百姓私下里都叫他“耿疯子”。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要把巨款砸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宅子上。   可耿彦波顶住了所有压力,硬是把修缮工程推了下去。几年后,终于将王家大院给修好了。可就在这时却将他给调到了榆次。   对灵石的百姓来说,他们只看到钱花了出去,景区却还没带来一分钱收益,只留下一个不知未来的“烂摊子”。心里的怨气终于到了顶点,于是在他走的那天,三个大花圈被送到了跟前,这既是对他工作的彻底否定,也带着一种“总算把你盼走了”的解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举动彻底改变了灵石这个地方。带着灵石百姓的怨气,耿彦波在2000年到了晋中市榆次区。他那套备受争议的搞法,到了榆次不仅没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他一到任就大刀阔斧搞城建,为了拓宽马路、重整布局,下令拆掉大量建筑,就连当地最气派的地标也未能幸免。“耿拆拆”的名号不胫而走,他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但这一次,人们慢慢看懂了他“拆”的逻辑。拆完之后,她立刻动手改造这个地方,他创建出了一个更加全新的文化旅游名片——榆次古城。随着城市面貌一新,旅游业也真的见了效,那些曾经的抱怨,逐渐变成了理解和佩服。这就像是他执政模式的一次成功彩排。   真正的硬仗是2008年,耿彦波出任大同市长。当时的大同,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作为“煤都”,他的矿产资源已经没有了,而且因常年挖矿这里的环境严重污染。   耿彦波临危受命,提出了一个宏大战略:“保护古城,开发新区”,要把这座城市从“煤炭黑”变成“文化绿”。   为此,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他有好几次都累倒在了工地上,但他还是坚持。虽然这中间有人质疑,但是他的付出也被百姓所看见,这都是他巨大的后盾。   五年过去,耿彦波要走的时候,大同已经脱胎换骨。旅游景点火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变好了。这一次,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前途未卜的“烂摊子”,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所以,才有了开头那感人的一幕。   时间裁决最为公允。耿彦波离开灵石多年后,曾让他背负骂名的王家大院名气渐大,成了国家4A级景区,每年为当地带来几千万旅游收入,还带动了餐饮、交通等行业。当年送花圈的灵石百姓追悔,他们明白,那个被嘲笑的“疯子”其实是有远见的“明白人”。   而他外号的改变也说明了,他用超越时代的眼光做规划,用铁腕般的魄力去执行,并且甘愿为长远的目标,承受眼下的误解和阵痛。   从灵石的花圈到大同的泪水,这不光是一个官员功过评价的转变,更深层次看,也是民心的一次成熟。人们的眼光,从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慢慢学会了去理解和认同那些为了城市长远未来,必须付出的代价。   如今,耿彦波退居二线,过着普通人生活。他前半生的经历、引发的争议与赞美,构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深刻复杂的样本。其故事留下耐人寻味的问题:当改革注定经历短期阵痛与误解,我们该如何评价和支持走在时间前面的“孤勇者”?

0 阅读:77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