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周五的阿拉斯加,俄美会谈的地点已经定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 当地时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在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举行面对面会晤,这是两国元首自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首次正式会谈。 这场会谈之所以备受瞩目,不仅因为俄美关系长期处于冰点,更因为俄乌冲突已进入第四个年头; 而会谈地点的选择本身就充满了历史隐喻——阿拉斯加曾是沙俄领土,1867年以720万美元卖给美国,如今这片土地再次见证两个大国的博弈。 此刻的俄乌前线,炮弹的呼啸声从未停歇。尽管特朗普在7月宣布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包括“爱国者”防空系统在内的武器,并威胁对俄征收100%关税,但战场形势依然严峻。 乌克兰官员透露,其“爱国者”导弹库存可能在几周内耗尽,而前线炮弹储备仅够维持10天。这种紧迫性迫使特朗普政府在8月8日设定的50天停火期限到期后,不得不寻求与普京直接对话。 然而,美方为此次会谈的铺垫却充满戏剧性。特朗普派出的中东特使威特科夫在莫斯科的表现引发轩然大波: 他先是声称俄方愿从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撤军,随后又改口称“撤军”是指乌克兰撤出顿涅茨克,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让欧洲盟友和乌克兰大为震惊。 德国《图片报》尖锐批评美方“外交不专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明确表示,任何未征得乌克兰同意的领土谈判都是不可接受的。这种混乱局面,让外界对会谈的可信度打上了问号。 尽管美方将此次会谈定位为“试探性会晤”,但核心议题无疑是俄乌冲突的解决方案。 特朗普此前提出的“领土交换”方案——乌克兰撤出顿涅茨克,俄罗斯冻结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战线——已被俄方明确拒绝。 普京在5月与特朗普的电话会谈中强调,俄方致力于消除危机根源,暗示乌克兰需承认现实控制线。 而乌克兰的立场更为坚定:泽连斯基在7月与特朗普的通话中重申,乌方依宪法坚守领土完整,任何协议必须包含乌方参与。 这种分歧在会谈前已暴露无遗。欧盟在8月11日的临时会议上宣布,将继续对俄实施更多制裁并加大对乌军援;北约秘书长吕特则表示,无论会谈结果如何,北约都将持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这些表态实际上给特朗普划定了谈判底线:美国无法单方面让步,否则将面临盟友的强烈反弹。 阿拉斯加的选择绝非偶然。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不仅是俄美历史上唯一和平易主的领土,更承载着现实的战略价值。 从地理上看,安克雷奇距离俄罗斯楚科奇半岛仅88公里,俄方代表团数小时即可抵达,降低了长途跋涉的风险。 从象征意义上讲,特朗普素以“交易外交”自诩,而阿拉斯加的历史交易恰好契合他“以领土换和平”的思维模式——既然1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能签字易手,乌克兰的部分州界为何不能重新划定?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北极合作。阿拉斯加外大陆架蕴藏着美国未来20%的油气增量,而俄罗斯的北极LNG-2项目亟需西方解冻资金。 双方可能在会谈中探讨北极航道开发、能源合作等议题,为冰封的俄美关系注入一丝暖意。这种“捆绑式谈判”策略,既能避免会谈完全陷入僵局,又能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 会谈尚未开始,国际社会的博弈已暗流涌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8月12日表示,欧盟正在筹备第19轮对俄制裁,重点针对俄罗斯的军工复合体和能源出口。 德国总理默茨则承诺,德国将在对乌军援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计划采购更多“爱国者”系统。这些表态既是对俄施压,也是在向美国传递信号:欧洲不会坐视乌克兰被牺牲。 乌克兰的处境尤为微妙。尽管泽连斯基多次强调“和平必须由多方共同决定”,但他并未收到会谈邀请。 这种边缘化让乌克兰感到不安——2025年3月,美乌曾在沙特达成30天临时停火协议,但因俄方拒绝让步而破裂。如今,当美俄再次坐到谈判桌前,乌克兰担心自己的命运又将被大国交易左右。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充满矛盾:一方面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另一方面又试图与普京谈判。 这种“边打边谈”的模式,在7月达到高潮——美国批准向乌克兰出售价值1.04亿美元的M777榴弹炮,同时威胁对俄“影子舰队”实施额外制裁。 但俄罗斯对此并不买账,俄外交部4日宣布不再遵守《中导条约》的自我限制,计划在边境部署“榛树”导弹系统,这无疑给会谈增添了火药味。 更棘手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北约买单”策略面临现实困境。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在7月访美时承认,欧洲的“爱国者”库存已捉襟见肘,德国最多只能再提供2个系统。 而美国陆军虽计划将PAC-3MSE拦截弹的年产量从500枚提升至650枚,但2027年前难以填补巨大缺口。这种武器供应链的脆弱性,可能让特朗普的“军援牌”在会谈中失去威慑力。
情况有变,普京签下总统令,阿拉斯加出现北约军队,美国设下圈套一场表面打着“和平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