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聋哑女子难产,当医生解开衣服的一瞬间,肚子上写着:“如有危险,请先保住孩子,他爸爸是消防员,因救人牺牲了,我要为他留后。”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医生和护士们都潸然泪下![凝视] 2018年郑州妇幼保健院的手术室里,一场特殊的剖宫产正在紧张进行,28岁的聋哑产妇陈默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但她的腹部有一行用马克笔写下的字:“如有意外,先保孩子——他爸爸是消防员,救人牺牲了。” 这行字让所有医护人员瞬间红了眼眶,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场手术背后,是医患之间用纸条、漫画和肢体语言搭建起的生命桥梁。 麻醉护士陈会晓发现陈默是聋哑人时,立刻抓起了签字笔。从麻醉姿势到压腹预警,她们用17张纸条完成了所有关键沟通。最棘手的是突发状况的预警——陈默的丈夫也是聋哑人,婆婆临时外出,医护人员只能设计简易信号:拍床架代表不适,摇头示意暂停。 这些细节与术前须知一起,密密麻麻写满了五页纸,当孩子啼哭响起时,陈默看着“母女平安”的纸条,泪水无声滑落。手术成功了,但医护团队发现,传统的口头沟通在这里完全失效,他们必须重新学会“说话”。 这种沟通方式并非孤例,在四川巴中,护士陈香为聋哑产妇任女士手绘了三幅漫画,用卡通图示演示麻醉和分娩流程。构图、上色花了8小时,最终通过比划和指认,让任女士顺利诞下男婴。 贵州的医生们则提前制作“手稿题库”,术中举牌询问:“疼吗?”“宝宝很好,放松些”,通过产妇的点头摇头调整操作。这些看似笨拙的方法,却在关键时刻架起了生命的桥梁。 面对沟通壁垒,各地医护人员开发出多种“无声解决方案”。扬州友好医院的麻醉师沈爱文因学过手语,直接用肢体动作指导产妇;泗阳县医院的林文秀医生则绘制呆萌漫画,告诉聋哑患者“麻醉时像煮熟的虾米蜷缩”。 这些方法后来被系统化——陕西洋县妇幼机构将漫画沟通写入《聋哑孕产妇诊疗指南》,全国30余家医院跟进推广。从个案创新到制度规范,医疗行业开始正视特殊群体的沟通需求。 技术的温度不止于此,武汉某医院把麻醉须知做成卡通展板,帮助老人、儿童和听障患者理解流程;宁津县医生张世杰连夜绘制跟骨手术漫画,让聋哑患者竖起大拇指点赞。 这些创新看似简单,却需要医护投入大量时间,正如郑州护士陈会晓所说:“我们没说过一句话,但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一张纸条可能只需几秒钟,但背后是医护人员对患者需求的深度思考。 聋哑产妇的故事里,最震撼的莫过于职业精神的接力,陈默丈夫作为消防员为救人牺牲,而医护人员又用专业与创意守护了他的血脉。这种双向奔赴的善意,在医疗现场不断上演。 扬州一位聋哑产妇的宝宝出生后,仿佛感知到母亲听障,每隔两秒就提高音量啼哭,像是专为妈妈定制的“生命广播”。这个细节让在场医护感叹:也许爱真的能跨越一切障碍。 现实中,聋哑人群体面临的医疗沟通困难远比想象复杂,数据显示,我国有2780万听力残疾人,其中很多人在就医时因沟通不畅导致误诊或治疗延误。而产科作为高风险科室,沟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储备手语培训、漫画模板等沟通工具,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那份“把患者当亲人”的初心。就像网友感慨的:“医生画的是漫画,写的是纸条,传递的却是对生命的敬畏。” 从纸笔传情到手语交流,从漫画科普到信号沟通,医护人员用创意和耐心证明:真正的医者,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学会用心倾听每一个无声的求助。 你见过哪些让人暖心的医患沟通方式?如果你是医护人员,会如何帮助特殊群体患者?或者作为普通人,我们还能为听障群体做些什么?欢迎分享你的经历或创意想法,让更多人看到无障碍沟通的可能性! 信源: 央视新闻《聋哑产妇剖宫产无法沟通 护士写字条沟通感动网友》 上观新闻《90后助产士手绘暖心漫画帮助聋哑孕产妇》 河南网络电视台《生死抉择前她将遗言刻在肚皮上》
河南一聋哑女子难产,当医生解开衣服的一瞬间,肚子上写着:“如有危险,请先保住孩子
优优谈过去
2025-08-15 12:21:10
0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