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土桥人123: 发现了一个现象,农村里面从前地主阶层的家庭后代出的名牌大学生比例高很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 以我们家为例,爷爷的爷爷辈是地主,奶奶的爷爷辈是镇上的木材大商人。但到他们这代已经家道中落,搬迁到了附近的村里,即便都是李姓,也属于是外来人。家道中落,躲过了批斗,但还是免不了身份歧视。所以是有强烈动机摆脱困境,尤其是在78年恢复高考之后。 一方面地主背景眼界会更宽,看的更远,会比一般农村人重视教育,知道知识的价值。一方面因为在农村被歧视和批斗过,有着强烈通过教育离开农村的意愿。再做地主已无可能,读书是唯一通道。 我们家第一个高考大学生是80年,志愿只填了清华北大广西师范,差了几分只取了最后的学校。毕业后回老家当了初中老师! 然后变化就来了,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农村种地也是靠天吃饭,夏天农户之间争水变成了矛盾爆发点。别人(地方强人)逞强蛮狠在前,但我们家打赢了,对方受了皮肉伤,赖着住在医院里。八十年代,这种事情可以搞的很严重。打赢的抓去坐牢,也没律师敢去辩护。二爷就不得不自学法律知识,自己给自己辩护,结果帮家人打赢了官司,从此转型做了律师。其它兄弟们,更看清楚了农村现实,更发愤图强学习。鲤鱼跳龙门,都考上了很不错的大学! 因为家人在县城做了律师,也算是有一点点关系和影响力,村里求着办事的很多,从此欺负的也少了。这后面,又还有很多的故事。 我父亲是老大,在家务农!
吃相太难看,活不起了?两个大人带着五个孩子,在饭店只点一碗面。由于该饭店推出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