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软禁,四天内没有吃水米,快要死的时候,她收到了父亲

文史充点站 2025-08-15 11:23:15

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软禁,四天内没有吃水米,快要死的时候,她收到了父亲崇琦偷偷送来的一个食盒,结果食盒里竟然一点东西都没有,阿鲁特氏苦笑着,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1875年2月20日,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在储秀宫中去世,年仅22岁,距离同治帝驾崩仅仅过了75天,这位年轻的皇后就追随丈夫而去,她的死因至今仍是清史研究中的一个谜团。 阿鲁特氏出身满洲正蓝旗,父亲崇琦是同治四年状元,也是清朝唯一的旗人状元,她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知书达理,容貌秀美,1872年被选为同治帝的皇后时,年仅19岁。 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政治色彩,慈安太后支持阿鲁特氏,认为她出身名门,品德端正,适合做皇后,但慈禧太后更倾向于富察氏,因为富察氏年轻听话,容易控制。 最终慈安太后占了上风,阿鲁特氏被立为皇后,但这也埋下了她与慈禧矛盾的种子,慈禧对这个不是自己选择的儿媳妇始终不满,经常找茬刁难,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感情很好,同治帝虽然年轻任性,但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妻子非常敬重。两人经常一起读书论诗,感情日益深厚,这让慈禧更加不满。 慈禧经常干涉帝后的日常生活,她不许同治帝在皇后宫中过夜,强迫他去其他妃嫔那里,还经常以各种理由训斥阿鲁特氏,让她在宫中处处受气。 一次看戏时阿鲁特氏因为剧目内容不雅而回避,慈禧却指责她“不懂规矩”,阿鲁特氏忍无可忍,回答说:“我是大清门抬进来的正宫皇后。”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慈禧。 慈禧从未享受过正宫皇后的待遇,她是以贵妃身份生下同治帝,后来才成为太后,阿鲁特氏的话刺痛了她内心最敏感的地方,两人的矛盾从此不可调和。 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年仅19岁,阿鲁特氏悲痛欲绝,提出要为丈夫殉葬,按照清朝祖制,皇帝死后妃嫔殉葬是被禁止的,但守节是被鼓励的。 慈禧趁机发难以阿鲁特氏“不知大体”为由,将她软禁在储秀宫中,表面上是让她静心守孝,实际上是变相囚禁,连日常饮食都被严格控制。 为了继续掌权慈禧立4岁的载湉为帝,即光绪帝,按道理阿鲁特氏作为前朝皇后应该得到尊重,但慈禧却将她的地位一降再降,形同囚犯。 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多次求见慈禧,希望能让女儿出宫回家守节,但都被拒绝,慈禧的态度很明确:阿鲁特氏必须死在宫中,以免日后成为麻烦。 据宫中传言,阿鲁特氏在最后的日子里几乎断食,她知道慈禧不会放过自己,与其受辱而死,不如自己了断,父亲崇琦最后一次探视时,偷偷送来一个食盒。 这个食盒是空的,没有任何食物,史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崇琦给女儿的暗示:家族已经无力相救,只能让她自己做决定,阿鲁特氏明白了父亲的用意。 1875年2月20日,阿鲁特氏在储秀宫中去世,官方的死因是“忧伤成疾”,但民间传说她是吞金或服毒自尽,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一个事实:她是被慈禧逼死的。 阿鲁特氏死后被追谥为“孝哲毅皇后”,与同治帝合葬于惠陵,但她的家族却受到牵连,崇琦被革职,阿鲁特氏的兄弟也都受到排挤。 关于阿鲁特氏的死,还有一个令人发指的传说,据说1946年军阀孙殿英盗掘惠陵时,发现她的尸体保存完好,盗墓者听信谣言,认为她腹中有金,竟然剖腹寻宝,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虽然无法完全证实,但反映出阿鲁特氏死后仍然无法安息,她生前被权力斗争摧毁,死后还要遭受盗墓者的凌辱,可谓命运多舛,阿鲁特氏的悲剧是晚清政治制度的产物,在慈禧专权的时代,任何可能威胁她地位的人都会被铲除,包括皇后。 阿鲁特氏的性格也决定了她的命运,如果她像其他妃嫔一样逆来顺受,或许能够幸存,但她有读书人的骨气,不愿向恶势力低头,最终选择了以死明志。 从另一个角度看,阿鲁特氏的死也反映了满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满族文化中,妇女的贞节观念极其重要,丈夫死后守节甚至殉节,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信源:清朝23位绝色皇后. 央视网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