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年,金国名将毕资伦被俘虏,他宁死不降,堪称金国版文天祥,被南宋关押14年,毕资伦从未忘记金国,宋人被他感动,佩服他是条汉子。 毕资伦出身女真普通猎户家庭,从小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长大,金国建立后,他从底层士兵一步步升至泗州守将,1221年泗州城破时,毕资伦率领残部坚守到最后一刻。 城破当日,毕资伦跳城自杀未遂,被宋军生擒,面对宋军劝降,他明确拒绝:“我是金国的将,死也要做金国的鬼。”随后被押送到临安关押。 南宋朝廷没有立即处死这个俘虏,而是希望通过他了解金国军情,毕资伦被关在临安城外的一座监牢中,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囚禁生活。 在狱中毕资伦始终保持着金国将领的尊严,他拒绝穿宋朝的衣服,不剃掉女真人的发髻,每天面朝北方为金国祈祷,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他也坚持这个习惯。 宋廷曾多次派人劝降,条件一次比一次优厚,从最初的保命不杀,到后来许诺官职田产,甚至承诺在汴京为他置办宅院,但毕资伦对所有诱惑都不为所动。 1227年,金哀宗迁都蔡州,国势日衰,消息传到临安,有人故意告诉毕资伦,想看他的反应,毕资伦听后只是沉默良久,当夜在牢房中跪拜到天明。 1234年,金国灭亡的消息传来,毕资伦得知后痛哭失声,从此开始绝食,看守的宋兵劝他:“金国都没了,你何必还要送死?”毕资伦回答:“国亡了,臣子还活着做什么?”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毕资伦写下遗书:“臣虽被俘多年,心中只有大金,今闻国破君亡,臣无颜独活。”这份遗书后来被收录在《金史》中,成为忠臣殉国的典型案例。 令人意外的是南宋朝廷对毕资伦的态度逐渐从敌视转为敬重,连宋理宗都感叹:“此人虽为敌国将领,但其忠义可嘉,实为难得的忠臣。” 毕资伦绝食7天后去世,临终前仍朝北方磕头三次,南宋朝廷破例允许按照女真习俗安葬他,墓地选在临安城南的一座小山上。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年参与俘获毕资伦的宋军老兵,在他死后主动为他守墓三年,这些昔日的敌人说:“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重。” 毕资伦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就连蒙古人听说后也感叹,金国虽然灭亡了,但还有这样不屈的将领,实在令人敬佩,这种超越民族和国别的敬意,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史书记载毕资伦在狱中曾说:“我不是什么名将,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我知道什么是忠义,什么是操守。这些东西比命更重要。” 14年的囚禁生涯,毕资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最平凡的坚持中显示出不凡的品格,即使敌国的人,也不得不为他的品格所折服。 毕资伦的墓碑上刻着八个字:“金国忠臣,南宋义士。”这个评价来自当时的南宋朝廷,说明即使是敌人,也认可他的忠义品格,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像毕资伦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忠义二字,成为后世传颂的典型,无论是金国人还是宋国人,都对他怀有敬意。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样一位敌国将领,你会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参考资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221年,金国名将毕资伦被南宋俘虏,关押在镇江府14年。期间宋军多次劝降,毕资
【81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