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终于回到了落别38年的老家。然而,当驼背的妻

史面的楚歌 2025-08-15 10:20:42

1987年,72岁的台湾老兵王德耀,终于回到了落别38年的老家。然而,当驼背的妻子探出头那一刻,王德耀声音颤抖地说:“这不可能,不可能……” 1987年深秋的清晨,舟山群岛的海雾还未散尽。 72岁的王德耀背着褪色的军绿行囊,脚步沉重地踏进熟悉又陌生的巷子。 石板路被露水浸得发亮,他停在自家老屋前,望着那道被岁月磨出月牙凹痕的木门槛,手指微微发颤。 门吱呀一声开了,刘谷香攥着半把鸡饲料愣在门口,晨光勾勒出她鬓边的银丝。 三十八年光阴凝成一道门槛,两人隔着水汽氤氲的晨雾相望,连屋檐滴落的水珠都屏住了呼吸。 这不是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1949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分离,把这对舟山渔村的寻常夫妻抛向命运两端。 王德耀随军赴台,刘谷香守着老屋抚养幼子。村里人劝她改嫁,她总摇头,天蒙蒙亮就走去海边,看潮水把沙滩上的脚印一遍遍抹平。 镇上邮局的人认得她——每月初七,这个不识字的渔妇总会攥着皱巴巴的钞票,央人代写家书。信寄往海峡对岸,退回的却总是盖着"查无此人"红戳的信封。 退回的信件在灶台边木箱里越积越厚。刘谷香把退回的汇款单仔细收在陶瓮里,儿子的书本费、屋顶的修补钱、过年割肉的铜板,竟都从这些冰冷的退件里挤出来。 有次台风掀了半边屋顶,她抖着手摸出瓮底最后一张汇款单,雨水混着泪水在单据上洇开墨团。 海峡那头,退伍的王德耀在基隆码头边开了间杂货铺。 货架顶层供着双青布鞋,鞋底纳着并蒂莲——那是离别前夜刘谷香塞进行囊的念想。 每逢中秋,他往铁皮饭盒投枚银元,三十多个饭盒堆在床底,叮当作响的"船票钱"震得夜夜难眠。 1979年两岸邮路初通,王德耀颤抖着写下六首思乡诗。信笺在海上漂泊三个月,终落在刘谷香结满茧子的掌心。 她攥着信纸跑到镇上,听先生念到"灶冷犹存婚嫁饼,灯昏似见补衣人"时,咸涩的海风突然迷了眼睛。 1984年武汉的探亲会上,花甲之年的夫妻在攒动人群里相认。王德耀的军装缀满勋章,刘谷香的蓝布衫洗得发白。 两人指尖相触的瞬间,攒了半辈子的家常话堵在喉头,化作肩头无声的抽动。返程渡轮上,刘谷香把脸埋进丈夫带回的旧军装,咸腥海风里第一次嗅到阳光晒透棉布的暖香。 三年后真正的归家,八仙桌摆满泛黄信札。最早那封边角磨出毛边,王德耀的退伍证夹着厚摞汇款回执。 刘谷香用粗陶碗端上红糖水煮蛋,灶膛火光映亮她沟壑纵横的笑脸。 王德耀卸下行囊当起义务写信员,谁家要办台属证明都找他。英雄暮年最常蹲在院角修渔船马达,油污指缝间还沾着帮邻居代写的家书墨迹。 1998年冬夜,弥留的王德耀执意让儿子扶到窗前。远处渔火明灭,他浑浊目光掠过漆黑海面,终是没等来说了半辈子的"开春补屋顶"。 刘谷香将三十八载书信分成九扎,红绳系着放进棺木。褪色的银镯卡在她枯瘦腕间,像道打不开的锁。 三年后,白发老妪独自站在基隆港。咸湿海风卷起她素色衣角,浪涛声里恍惚传来年轻时的渔歌。" 海水同色呢。"她轻声对空荡的身侧说,脚下礁石印着两道被潮汐抹平的水痕。 港区工人只见这个舟山口音的老太太日日来望海,没人知道她数浪头时,心里在丈量三十八年光阴的深度。 当年五千返乡老兵中,三成寻得原配。这些没入历史尘烟的故事里,多的是木箱里发霉的婚书、铁盒中生锈的船票、望夫崖上风化的足印。 刘谷香和王德耀的九扎书信,不过是时代浪潮里两粒相拥的沙。

0 阅读:1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