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格斗专家比尔德来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场,他决定亲自给这群新兵传授格斗经验。然而,当进行到刺刀拼刺指导时,他却异常愤怒,甚至将在场的人员骂得狗血淋头。 比尔德全名为安东尼·约瑟夫·德雷克塞尔·比尔德上校,生于1874年,出身费城富裕银行家族,早年便对拳击和剑术产生兴趣,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设私人训练营,教授数千士兵近身搏击技巧,包括刺刀和徒手防卫。 他于1917年加入海军陆战队,时年41岁,晋升至中校,并在1937年出版《Do or Die》一书,详细阐述个人作战手册,涵盖刀具和空手技能,这影响了海军陆战队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工训练。 1942年,已68岁的他被召回现役,前往多个基地指导新兵,因为情报显示,在太平洋岛屿如塔拉瓦和塞班,日军常采用丛林肉搏战术,美军士兵需掌握快速反应以求生存。 这些新兵多为18至25岁的年轻人,他们接受基础训练,目的是应对太平洋战区日益激烈的作战需求。比尔德强调体操和耐力练习作为基础,因为这些能增强士兵在泥泞地形中的机动性。他的训练方法基于击剑和拳击,旨在培养士兵的自信和纪律。 比尔德上校在1943年的一次刺刀训练中,要求新兵手持固定在步枪上的刺刀,瞄准他的颈部发动进攻。新兵们最初动作迟疑,仅在距离几英寸处停顿,没有用力推进,只是轻轻触碰便退回。 他批评士兵们动作软弱,指出这种表现会在战场上导致失败,强调实战中日军不会手下留情。他的话语促使士兵重新尝试,这次强调必须施加全力,避免任何保留。 随后士兵们逐步适应,一名士兵冲上前,刺刀直刺上校肩膀,上校侧身闪避,用枪杆挡开。其他士兵跟进,动作加速,刺刀瞄准不同部位,上校用手臂挡住或扭转枪身,将进攻偏离轨道。 训练持续推进,他要求士兵形成包围圈,每人轮流进攻,甚至同时准备。新兵们握紧武器,逐步逼近,第一波进攻从前方发起,多把刺刀同时刺出,上校双手交叉格挡。 第二波从侧翼跟进,上校转体推开一人,同时抓住另一人枪身甩出。直到他观察士兵进步后,命令停止,所有刺刀齐齐指向他,却未造成损伤。一名摄影师捕捉这一瞬间,照片显示刺刀尖端距上校皮肤仅厘米,但他的姿势稳固。 比尔德上校的训练不限于刺刀,他还教授徒手格斗技巧。在停止指令后,他抛开步枪,仅凭双手面对持刺刀的新兵。他逐一挑战,第一名士兵冲上前,刺刀直刺胸膛,上校侧身闪避,抓住枪身向下压,同时击打士兵肩膀,武器落地。 第二名士兵跟进,刺刀横扫腰部,上校低身躲过,用双手扭转枪托,将士兵甩向一侧。第三名士兵尝试上挑,上校用膝顶住枪杆,同时拉扯手臂,迫使武器脱手。整个过程几分钟内完成,地上散落多把步枪。 这些演示结束后,新兵们被派往太平洋战场,参与塔拉瓦环礁等战役,许多人凭借技巧在近身对抗中存活。比尔德上校继续担任教官,直至1948年去世,享年73岁。 他的训练方法影响了后续军事教育,推动海军陆战队将拳击和近身搏击纳入招募训练体系。这套体系强调身体硬度和心理韧性,帮助士兵在面对日军冲锋时保持冷静,避免犹豫带来的伤亡。 比尔德上校的遗产延伸到战后,他创办的“运动员基督教”运动吸引了30万成员,结合体育和信仰,推广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锻炼。这反映了他作为百万富翁的独特路径:放弃舒适生活,投身军事教育。他的家族背景让他能自由追求兴趣,却也让他在训练中坚持严苛标准,不容士兵松懈。 1943年事件后,一些新兵在后续战役中应用这些技能,避免了在肉搏中因畏缩而丧命。海军陆战队的训练演变至今,仍保留了他的元素,如现代的近身格斗程序(MCMAP),这源于他开创的先河。 比尔德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贡献被历史记录在案,包括在《体育画报》1955年的一篇文章中,将他称为“拳击的最大业余爱好者”和推动拳击合法化的关键人物。
冯玉祥有一次在常德德山下组织士兵进行徒手格斗练习时,突然从山林中冲出了一只猛虎,
【1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