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说:“一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8-14 21:19:38

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杨振宁却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他跟李政道一起搞出了“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华人第一人。他的杨-米尔斯理论更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影响力杠杠的。晚年他回国出力,1970年代推动中国科大“少年班”,培养了一堆顶尖人才,实打实为中国科学教育操心。 他对建大型对撞机(CEPC)的态度很明确:不看好。他觉得2000亿投下去风险太大,中国高能物理人才太少,全球占比才1%,建成了也可能是给外国科学家铺路。他拿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举例子,那项目预算从30亿涨到120亿美元,最后1993年还是黄了,成了教训。他主张把钱花在基础教育上,培养更多本土人才,觉得这才是“钱花在刀刃上”的长远之计。 杨振宁的担忧不是没道理。2000亿不是小数目,中国当时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基础还不够扎实,人才储备也跟不上。如果项目真被国际团队主导,中国花钱出力却没抓到核心技术,那可就亏大了。他看问题站得高,看得远,考虑的是几十年后的科技根基。 王贻芳,1963年出生于江苏,算是中国高能物理的中坚力量。他在南京大学读本科,后去意大利拿博士学位,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混过,履历硬核。2001年回国后,他扎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2011年当上所长。他领着团队搞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2012年测出了中微子混合角θ13,国际上都炸了锅,2016年还拿了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王贻芳推CEPC是下了大决心。2016年他提出这项目,计划建一个100公里周长的对撞机,先研究希格斯玻色子,再升级到质子对撞机,能量能甩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好几条街。他算了一笔账:不建这个,中国在高能物理上得落后30年,错过赶超的机会。他还说,这不光是科学问题,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硬指标。建成了,超导技术、探测器这些都能顺带起来,经济上也有回报。 他的底气不只是嘴上说说。大亚湾实验证明了中国团队能干大事,CEPC要是成了,中国还能吸引全球科学家来合作,站到高能物理的C位。他不怕花钱,就怕中国被甩在后面。 这场争论从2016年吵到现在,焦点就俩字:资源。杨振宁觉得2000亿投对撞机性价比低,风险高,建了也未必是中国人说了算。他拿SSC的失败敲警钟,提醒别重蹈覆辙。王贻芳则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抓紧就得吃别人尾气,落后30年可不是开玩笑。 俩人立场不同,但都站得住脚。杨振宁看的是基础,觉得没人才啥都白搭;王贻芳看的是前沿,觉得不冲一把就没戏。2018年CEPC进了“十三五”规划,官方点了头,但到2025年还没拍板。2023年IHEP出了千页技术报告,预算降到360亿,计划2027年开工,2035年完工。可反对声还在,有科学家担心这钱挤占了生物医学、量子计算这些领域,人才和技术能不能跟上也打问号。 其实这不只是科学问题,是国家战略的抉择。2000亿(后来360亿)是个大饼,怎么分得看优先级。教育和基础研究是慢工出细活,高能物理是高风险高回报,两边都有理,难分对错。 杨振宁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点头,尤其是觉得中国得先把根基打牢的。SSC的例子摆在那儿,谁也不想花了钱还竹篮打水。他还提到中国高能物理人才少,全球1%的占比确实硬伤,建了对撞机万一成了“国际公益项目”,那可不值当。 王贻芳这边也有大V撑腰。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就公开支持,说CEPC能拉高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他还举例,欧洲的大型对撞机当年催生了互联网,CEPC说不定也能带出啥黑科技。王贻芳自己也强调,这项目能让中国从跟跑变成领跑,错过了窗口期就晚了。 但质疑也没停过。360亿听着比2000亿少,可还是巨款,值不值得花?国际合作是好事,可中国能不能拿主导权?这些问题没答案,悬念还在。

0 阅读:1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