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是:如果很多友商觉得小米SU7和YU7只是“长得好看才吸引了这么多的订单”,实则“外形设计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那为什么友商不造点好看的车来吸引点订单?
是友商不想要更多订单吗?
还是友商觉得把外形设计得好看是“令人不屑”的行为?
其实很难用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来回答这个疑问。
你说友商能力不行吧,不至于全中国所有有基本审美和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全跑小米汽车去了,偌大一个市场居然没有其他能与之匹敌的设计团队。
你说友商态度不行吧,也不至于有人故意设计出来这些丑东西给大家看。再者说,很多时候态度上的不端正,本质上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洞察能力不足。
所以不如用个更准确的词来回答:友商的审美不行。
审美不行首先体现在决策层的审美严重滞后于市场。
这一代企业家再年轻也不算是年轻人了,在他们所受教育阶段,美育是严重缺失的,这也导致他们的审美成为了时代缺憾的产物。你会发现某些车圈之外的中老年企业家搞出来了不少丑东西,并且为之洋洋得意。某些圈内的企业家甚至会指着平平无奇的车,对消费者说“你觉得不好看就是不诚实”。更有人爆料,某大厂设计方案会上,有领导直接否定了团队给出的年轻化方案,称其为“花里胡哨”,要求改成“稳重”的颜色。
但企业内再怎么说也是有审美正常的人的,我不信一个个专业出身的设计师没有基本判断美丑的能力。
所以这就牵扯出友商整体审美缺失的第二个体现:设计团队权限的不足。
就拿某个最近一年“起死回生”且“风头正劲”的新势力来讲,他们家过往的设计权限排到了哪里?其实是排到了最后。品牌先确保技术堆叠,再控制成本,然后兼顾一下其他方面,最后才是设计得“尽量好看”。
这不是他们一家的问题,圈内品牌普遍如此。
实际上,就普遍的用户调研来看,新能源车的外形设计一直在用户需求的Top4内。
所以这家新势力创始人决定提升设计团队在新车创作里的权限和资源,甚至喊话要在以后先确保设计好看,租了几栋楼给设计团队用,还在考虑提升设计预算。
要不说人家是学习小米学得最快的呢?
大家现在不妨回想一下,当有人提到“小米汽车团队”的时候,你会想到哪几个名字。
于我而言,是“雷军、胡峥楠、李田原”。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也是这几个人。
所以聪明的你应该发现了,小米汽车设计总监李田原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
作为一个初创汽车团队,作为小米集团重要新兴业务,小米汽车在对外姿态展示的时候,并非是逮着雷总的个人IP来薅的。
对外,小米给足了设计师李田原足够的排面,从发布会上的设计短片,从后续各种深度采访机会,从官方时不时分享的设计师手稿……可以说小米汽车设计团队的名字是和小米汽车深度绑定的。
在介绍一辆车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去介绍一辆车的设计师?
反观国内友商,就卖得最好、最热门的那几辆车来讲,你能快速说出它们的设计师名字吗?
反正我不能。
对内,设计团队的成果也不像在友商内部一样无足轻重,领导在会上一句话就能否定。
要知道,在小米汽车的车漆定稿问题上,雷总本人也是没有一票否决权的。霞光紫这样的车漆,是内部调研每个人用自己的审美一票一票投出来的。
这也当然是因为品牌内的共识:设计这件事太重要了。
对于设计的尊重,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对人的尊重。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核心点始终是人自己。
为什么我们说科技最重要的是人文价值,因为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人是最重要的。
国内美育体系的缺失,确实让不少人忽略了“好看”的重要性。承认自己喜欢美的东西,坦诚表达自己也想变得更美,对于不少传统思维的人来讲,甚至是略带一点羞耻心的。
所以那些不求变革的高管会把所有消费者打成只看功能和价格然后掏钱的刻板纸片人,至于外形设计?“我们的用户都是实在人,不喜欢花里胡哨的。”
用户到底喜不喜欢“花里胡哨的”不谈,这位领导本人肯定是不喜欢的。他把自己糟糕的审美投射到了更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上。
所以我讲小米汽车的审美领先,一是小米确实找到了顶尖的设计师团队来做设计,对于人才质量高度重视。甚至就在前段时间,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Kai Langer也加入了小米,他的回应是“从8月1日起,我将加入世界上最进步、发展最迅速的大型科技公司之一。“
二是小米在审美上不搞一言堂,不压制设计团队的权限和资源,尊重设计的重要性,尊重人类追求美的重要性。
所以你说学小米难吗?其实也是有难度的。
对于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资源分配、协作逻辑来讲,突然让他们提升设计团队的资源和权限,实在困难。
对于传统企业决策层来讲,让他们接受消费者对于美的重要性排到了消费因素Top4这个事实,让他们承认自己的审美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可能比前一点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