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深秋的一个周末,中南海春藕斋的舞厅里正放着舒缓的音乐,27岁的毛岸英走向一位文工团小姑娘,微微弯腰做了个邀请的手势,却收获了一句令他面红耳赤的回应。
这时,刘思齐不过是文工团中一名参演的小演员。
毛主席观其演出后,觉其面善,经问询才知晓她乃是烈士刘谦初之女。
中共五大之际,毛主席见到新婚仅三日的张文秋,便戏谑道:“日后若生女儿,你我当结为亲家。” 未曾料想,一句戏言竟促成张文秋之女刘思齐与毛泽东之子毛岸英的携手同行。
不过,两个年轻人在革命工作中,逐渐产生感情,是从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后开始的,但他们的恋爱一点也不自由。
毛岸英曾向父亲提出结婚请求,却被毛泽东以“解放战争关键时刻”为由拒绝,还特别强调“女方必须满18岁”的规定不能破例。
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两人才终于喜结连理。
婚礼十分的简朴,没有盛大宴席,只有一桌家常菜;没有贵重礼物,毛主席送给新人的,只是自己重庆谈判时穿过的旧大衣,还风趣地说:“岸英白天穿,晚上你们俩盖,也算我送了礼物给思齐了。”
不过在婚礼上还发生过一段小插曲:最初拟定的宾客名单里,邀请了邓颖超等几位夫人,却漏掉了她们的丈夫周总理、朱德、刘少奇。
毛主席看到后坚持要加上三位男性领导人的名字,他认为“能不能来是他们的事,但请不请是礼数问题”。
最后所有受邀宾客都到场了,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发生了毛岸英邀舞被婉拒的经典一幕——不是刘思齐不给面子,而是那个年代的革命青年压根就不会跳舞!
不过,开国元勋们也有很多会跳舞的,周总理就特别喜欢通过跳舞接触群众,在中南海可是个受欢迎的“舞伴”。
但他的舞伴每次都不一样,而且有个习惯:先邀请年长的“大姐”跳,再和年轻同志跳。
除此之外,周总理跳舞时还喜欢聊天,所以偏爱舒缓的曲子。
有次在春藕斋舞会上,一个紧张的小姑娘连续踩了他好几脚,最后羞得落荒而逃。
细心的周恩来后来特意找到她重新跳了一曲,笑着鼓励道:“小同志,我就知道你会跳好的!”
而毛主席的风格和周总理的风格也不一样,他跳舞时掌控力十足,舞伴必须跟着他的步子走。
当他和个子矮小的侄女周秉德跳舞时,完全像托着小朋友移动,被形容为“乘大船随波荡漾”。
这些轻松的娱乐时刻,其实是领导人们深入基层的特殊方式。周恩来就常在跳舞时了解文艺工作者的实际情况,有次还当场对八一电影厂的片名提出了修改建议。
1949年开国大典前,毛泽东亲自邀请14岁的渡江小英雄马三姐来北京观礼。这个安徽无为县渔家女孩在渡江战役中表现出色:她不仅和哥哥率先报名参加突击队,还凭借出色的驾船技术,在枪林弹雨中六次横渡长江运送解放军。
令人意外的是,马三姐竟因父母担心“孩子太小没出过远门”拒绝了邀请。
回头看这段小插曲,它之所以让人心头一暖,领导人的后代和普通百姓在一个舞池旋转,领袖惦记着基层小英雄,国家总理关心文工团员的舞步慌不慌。
就像当年被周总理鼓励过的李娴娟,46年后成了导演,不计报酬地拍摄《百年恩来》。
她说:“没有周总理那一次的爱护,也许我很难坚持走到现在。”
而婉拒过毛主席邀请的马三姐,1951年终于走进中南海时,端着酒杯走到毛主席面前激动得说不出话,倒是毛主席笑着先开口:“别急别急”。
毛岸英的离世,毛主席把丧子之痛深埋心底,却像亲生父亲般关爱着守寡的儿媳,多次写信劝她改嫁,甚至幽默地点破“高不成低不就”是女孩子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