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3月,中央联络部部长王稼祥在提到支持别国时,主张:“不要乱开‘空头支票

熹然说历史 2025-08-14 00:19:40

1962年3月,中央联络部部长王稼祥在提到支持别国时,主张:“不要乱开‘空头支票’,开出的‘支票’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 在那个饥荒刚过、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却敢站出来说”别乱开空头支票”。这话从遵义会议上投过”关键一票”的王稼祥嘴里说出来,为什么会引发轩然大波?他的这句建议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考量? 196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历史关头。饥荒的阴霾犹存,处于全面衰退中的国民经济尚无大的起色,老百姓的日子还很艰难。但就在这个时候,三年困难时期,也是中国对外援助最踊跃的时期之一。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 王稼祥这个人,在党内可是有分量的。1935年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投出了最关键的一票,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到了1962年,他已经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负责管理对外援助这摊子事。 就是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在1962年3月说出了那句话:“不要乱开'空头支票',开出的'支票'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这话乍一听挺实在的,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却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当时中国的对外援助到底有多猛呢?从1950年到1964年底,我国对外援助金额达人民币108亿元。要知道,这108亿可不是小数目,已经使用的援助金额中,又以1960年至1964年的5年中,即我国最困难的时候用得最多。 王稼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据中联部副部长王力回忆,“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期间,稼祥同志了解到更多的国内困难情况。他找我到他家里去深谈,我们二人抱头哭了。”两个外交老手竟然抱头痛哭,可见当时的情况确实让人揪心。 一些受援国从工农业、军事设施到日用品什么都要,还有些援助国伸手要外汇还债。比如阿尔巴尼亚,1961年阿尔巴尼亚狮子大张口,3次派人来北京要钱要物,甚至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就连周恩来都感到为难,阿尔巴尼亚不理解我们也很困难,双方谈得不好,总理心情很不愉快。 王稼祥实在看不下去了。王稼祥找刘少奇长谈了一次,随即在内部小范围进行了讨论。但规定不许向外讲,用他的话,是”关起门来谈一谈”。经过深思熟虑,2月27日,中共中央联络部部长王稼祥,征得部党委的同意,就我党的对外工作政策问题联名给中央负责外交工作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信。 在这封信里,王稼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外援助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3月,他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想法,主持撰写和审定了《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提纲。 提纲说:“在我们目前处于非常时期的条件下,更要谨慎从事,不要说过头,做过头,不要过分突出,不要乱开支持的支票,开出的支票要留有余地,不要满打满算,在某些方面甚至需要适度收缩,预见到将来我办不到的事,要预先讲明,以免被动。” 王稼祥的这番话,说白了就是要量力而行,别打肿脸充胖子。这本来是很朴素的道理,但在当时那个讲究”国际主义”的年代,这话就显得有些刺耳了。 王稼祥写建议信有一个推动力,那就是1962年初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我们提倡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目的就是要使人心里不怕,敢于讲意见。”王稼祥以为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可以放心大胆地说真话了。他在建议信结尾处加上了这样一段话:“囉囉嗦嗦写了一大篇,可能毫无参考价值,只是打扰你们。但既然有这些想法,就写出来,即使是完全错误的,想你们也不会责备和见怪。” 可惜,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朝着王稼祥预期的方向走。据王力回忆:“当时毛主席掰着指头说:这是对帝国主义要和,对修正主义要和,对印度和各国反动派要和,对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要少,这是'三和一少'。”王稼祥的务实建议被概括成了”三和一少”,并且在随后遭到了严厉批判。 王稼祥成了”修正主义外交路线”的总代表,遭到批判打击。一个曾经为党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革命,就这样因为说了几句实话而陷入困境。1966年他被迫搬出中南海,1974年在孤独中离世。 历史是公正的。1979年,中央为王稼祥平反,承认他的建议是正确的。“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指出”建议今后如无特殊情况,援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超过4%为宜。“这不正是王稼祥当年主张的”量力而行”吗? 回过头看,王稼祥的那句”不要乱开'空头支票'“,其实体现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既要支持兄弟国家,又要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这样的援助才能持久。如果一味地打肿脸充胖子,不仅自己受不了,最终也帮不了别人。 王稼祥的故事告诉我们,说真话有时候是需要勇气的。他那句”开出的支票要留有余地”,放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你觉得在当前的国际合作中,我们该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情怀与实力?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59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