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山东抗战中,18岁的赵梓山参加白刃战,他记得“拼刺刀,谁先动手谁先死”,一个头戴钢盔、腿上打着皮绑腿的日寇向他冲来,赵梓山紧盯敌人眼晴,等待日寇先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代的一个午后,赵梓山坐在院子里,阳光照在他瘦削的脸上,手边的搪瓷缸里还冒着热气,很多事他已经记不太清,可有一幕一直在脑子里像刀刻一样深。 那是十八岁那年,一场白刃战里,一个头戴钢盔、腿缠皮绑腿的日寇向他扑过来,他盯着那双眼睛,手心全是汗,直到敌人先刺出,他才动。 他生在山东临沂田口镇的土坯房里,没见过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苦,他去亲戚开的油坊做长工,每天挑百来斤水,肩膀常年磨得脱皮,一年干到头能换八百斤谷子。 村里常有新四军游击队来宣传抗日,还帮着老百姓干农活,挑水种地,态度和气,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那时谁家有孩子参军,家里还能得到照顾,母亲舍不得,可他还是报了名,那年是1945年,刚过完腊月,他和同村的赵梓云成了八大队的新兵。 装备简陋得很,领到的是一杆老掉牙的套筒子步枪,二十五发子弹,几颗手榴弹,有的新兵连枪都没分到,全靠手榴弹,训练里最让他心慌的是拼刺刀。 刺刀有半人高,装上枪时沉甸甸的,老兵示范时刀尖划破空气发出呼呼声,直让他后背发凉,班长教他们,眼睛要死死盯住刀尖,等敌人先动手,机会才在自己手里,他笨,总是慢半拍,没少挨枪托磕。 到了那年夏天,天热得玉米长到齐腰高,日军调集兵力,在临沂、商河一带大扫荡,想把渤海军区的主力围歼,八大队接到命令,掩护军区往虞城方向转移。 他和三班的十来个人住在齐集村西头的老乡家里,白天帮着割麦子,晚上枕着枪睡,一天早上,天刚蒙亮,急促的哨声响起,他端着枪冲到村西头,选了道土墙做掩护,半蹲着架好枪。 没多久,土路上出现一大片黑影,一百多日军和伪军排开阵形,带着轻重机枪,马车上是子弹箱,五十米外停下,他看得清清楚楚,呢子军服、三八式步枪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光。 敌人的机枪先响,子弹打在土墙上,尘土扑扑往下掉,半小时后,他右边的小刘没了声息,额头上一个血洞,手里攥着没拉开的手榴弹,副班长在另一边,捡起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甩回去,炸声把耳膜震得生疼。 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顶不住了,接到撤退命令,赵梓山的子弹还剩十五发,手榴弹扔了两颗,沿着濠沟往王楼子撤,七八里路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刚到村口,日军追上来,把村子围了个严实,赵梓山守在东北角,靠着一堵断墙,墙外是高高的玉米地,日军不敢钻,沿着大路推进,大队长陆虎子胳膊上缠着血布,从他面前弯腰跑过,眼神里全是狠劲。 喊杀声冲天,日军端着刺刀逼近,局面比上午更紧,他握紧枪,脑子里闪过训练场上班长的那句话,一个戴钢盔、腿缠皮绑腿的日寇直扑过来,脚步又快又稳,刺刀的冷光晃得人眼疼。 他盯着那双眼睛,什么也不想,等着,日寇以为他吓傻了,猛地刺向他的腹部,就在那一瞬间,他侧身闪开,刀尖擦着棉袄划过,带下一道白印子。 借着这个势,他双手一送,刺刀扎进敌人的胸口,拧了一下才拔出来,血溅了满脸,夜色降临,二排往西南打佯攻,主力趁机向东北突围,老百姓用门板抬着伤员先走,枪声在黑夜里此起彼伏。 走出七八里地,他回头,村子里火光冲天,哭喊声隐约传来,那一夜,王楼子几乎被夷为平地,很多乡亲在废墟里找亲人的尸体。 没过两个月,日本投降,赵梓山被编入正规部队,换上军装,领到三八式步枪,子弹袋鼓鼓囊囊装着一百二十发子弹。 可他心里总惦记着那杆套筒子,惦记着小刘,惦记着那堵断墙,解放战争里,他又打了孟良崮、淮海,直到解放上海时负伤,离开前线,被评了七级伤残。 多年以后,他常说,能活到现在就是福气,那句拼刺刀的老话,他一直记得,那不是空喊出来的口号,是用命换来的经验。 那天在王楼子,等敌人先动的那几秒,比一辈子都长,可就是那几秒,把他留在了这个世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赵梓山:800名八大队战友被围困牺牲
1945年,山东抗战中,18岁的赵梓山参加白刃战,他记得“拼刺刀,谁先动手谁先死
如梦菲记
2025-08-13 15:18:18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