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20克极为珍贵的蛔蒿种子,并将其均分为4份

蕊蕊聊过去 2025-08-13 14:20:09

1952 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 20 克极为珍贵的蛔蒿种子,并将其均分为 4 份,分别送至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这四个国营农场展开试种工作。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批只有20克的蛔蒿种子从苏联远道而来,它们能否在中国土地上扎根,成为无数家庭摆脱蛔虫困扰的关键? 那时,国家刚成立不久,公共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蛔虫病在城乡到处可见。大人小孩都容易感染,肚子疼、没胃口是家常便饭,影响工作和学习。民间用醋驱虫的土办法不管用,因为肠道本来就酸。苏联那边研究出蛔蒿能有效对付蛔虫,我国政府看到机会,就在援华项目中引进了种子。 1952年,这20克种子到手后,国家特别重视,分成四份,每份5克,送到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四个国营农场去试种。呼和浩特农场在北方高原上试,土壤干冷,不太合适。大同那边煤尘多,环境复杂。西安是古都,气候温和,但种子适应性差。只有潍坊农场在山东平原,土壤肥沃,水源足,1954年终于试种成功,其他三个农场都没成。 潍坊成功后,蛔蒿种植面积扩大到周边县市,像安丘、昌邑等地。科研人员从蛔蒿里提取山道年,做成宝塔糖。这种糖形状像小塔,甜甜的,专门给小孩吃,驱蛔虫效果好。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宝塔糖在全国推广,学校和卫生站免费发,蛔虫病发病率直线下降。很多人小时候都吃过,成了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宝塔糖的原料靠蛔蒿,设备和技术也从苏联学来。中苏合作那时紧密,苏联援华156个项目里,医药占一席。蛔蒿本是高纬度植物,引进后本土化不容易,但潍坊的经验证明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到六十年代,宝塔糖产量大增,帮亿万人改善健康。 后来,八十年代初,卫生条件好了,饮食干净了,蛔虫病少多了。宝塔糖需求降,蛔蒿种植也停了。苏联那边早有教训,过度种植导致蛔蒿灭绝,我国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现在,宝塔糖基本不见,但它代表了国家在公共卫生上的进步。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科技引进和本土创新结合,就能解决民生难题。蛔蒿种子虽小,却带动了整个驱虫事业的发展。今天,公共卫生体系更完善,蛔虫病已成过去式。

0 阅读:0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