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要塞喜峰口,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前敌总指挥,死守

如梦菲记 2025-08-13 14:18:20

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要塞喜峰口,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前敌总指挥,死守阵地,眼看日军就要突破29军的防线时,赵登禹二话不说,抡着两把大刀就朝着黑压压的日军冲了上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的初春,北方的寒风依旧刺骨,热河方向传来急报,日军南下,正向长城要塞喜峰口逼近,那是关内的门户,一旦失守,敌人的铁蹄就会直踏华北腹地。   29军的防线在炮火中摇摇欲坠,军长宋哲元当机立断,把前敌总指挥的重担交到了赵登禹手里,这位来自山东菏泽的汉子,从小练拳习刀,打仗一向不要命。   赶到阵地时,他看到的景象让人揪心,山坡上的敌机低空盘旋,重炮一轮轮地往阵地上倾泻钢铁雨,弟兄们趴在土坑里抬不起头,有的武器老到枪栓打滑,有的干脆背着祖传的大刀。   白天硬拼就是用血肉之躯迎子弹,伤亡数字在不断攀升,眼看着日军的步兵已经从一个缺口压了进来,赵登禹脸色一沉,拔腿走向放在一旁的兵器架。   两把大刀入手,他不再多言,猛地跨过壕沟,带着身边的兵就往黑压压的敌阵杀去,那一刻,寒风像刀割脸,雪光下的刀锋反射着冷亮的光。   喊杀声盖过了机枪声,日军队形被这突如其来的冲锋冲得一晃,刺刀还没抬起来,就有人倒在地上。   弟兄们紧跟在他背后,刀光人影一团乱,逼得敌人后退几步才稳住阵脚,这一阵冲杀,让本来快被撕开的防线重新稳住了,打了几天,赵登禹心里有数,硬拼下去,早晚会被火力压垮。   夜幕降临,他在昏暗的灯下召集各部团长,把一张简易的地图拍在桌上,手指重重点在敌营的位置上,说今天晚上不等他们来,我们先摸过去,他的声音很低,却透着股咬牙的狠劲。   计划很明确:轻装出发,步枪只作防身,主要用大刀和手榴弹,目标是敌人的后路,炮阵地和指挥所必须毁掉。   部队分成两路,沿着山间小道快速接近,那夜的风带着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冰冻的河面嘎吱作响,没人敢出声,只有大刀刀柄上绑的红布在微微飘动。   行军几个时辰,赵登禹带的队伍悄无声息地摸进了一个小村,里面是日军骑兵的宿营地,马在院子里打着响鼻,屋里传出鼾声。   战士们互相打了个手势,几扇门同时被撞开,刀光闪起的一瞬间,屋里的人还没完全睁开眼睛。   有人直接把手榴弹扔进被褥堆,有人抡起大刀劈下去,狭窄的屋里血溅在墙上,叫喊声乱作一团,没来得及穿衣的敌人跌出门口,立刻被堵在外面的弟兄砍翻在雪地里。   另一队人冲进了炮兵阵地,先解决掉哨兵,然后在黑暗中顺着炮管找人,一阵猛砍后,把能搬走的机枪拆下来,其余的火炮用集束手榴弹炸毁。   有人还从敌人指挥所里翻出了一张标着兵力部署的地图,小心地塞进怀里,混乱中,一辆敌军汽车猛地从小路窜出,往官道方向狂奔,赵登禹判断里面肯定坐着高级军官,立刻带几名骑兵追了上去。   马蹄在结冰的路面上砸出火花,子弹一阵阵飞过去,汽车冲进一个事先被破坏过的路段,猛地翻进沟里,几声枪响和爆炸后,火光映红了夜空,车里的人没能逃出来,事后证实,里面正是日军的旅团长。   天色蒙蒙亮时,队伍带着缴获的武器和文件撤回防线,整个夜袭斩杀了大批敌人,毁掉了他们的炮阵地和装甲车辆。   喜峰口的阵地因此稳固下来,敌人的进攻一时陷入停顿,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少有的主动出击大捷。   捷报传到各地,民众兴奋得跑上街,有人敲锣打鼓,有人给前线寄去慰问电,音乐家麦新听了这场血战的经过,挥笔写下《大刀进行曲》,很快传遍大街小巷。   那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成了无数人心头的火焰,四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赵登禹已是师长。   南苑保卫战里,他依旧站在最前面指挥冲锋,直到中弹倒下,那年他三十九岁,身影定格在硝烟之中,背脊依旧笔直。   他的双刀和那股子冲劲,被一代代人记住,喜峰口的雪早已化去,长城的砖缝里生满野花,走过的人也许不知道,当年有个汉子,就是在这片山岭间,用刀锋和热血守住了关口背后的家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领巾集结号——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

0 阅读:1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