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到人,17年后,一个白发老太太站在家门口,儿子愣住了,突然冲过去抱着她嚎啕大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数学家,母亲出身名门,她从小身体不好,却总是成绩最好的那个,大学选了最难的物理系,毕业时是全校第一,后来,她漂洋过海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博士,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当时,她写出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公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她的老师认为她将来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王承书并没有因此而兴奋太久,广播里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她的心就飞回了万里之外的祖国。 在那个特殊年代,从美国回到中国不是一张机票的事,她递交了十五次申请,每次都被拒绝,科研资料被没收,外出被盯梢,连普通的信件都可能寄不到家里,但王承书没有退缩,她一边继续科研工作,一边等待机会,直到1954年,中国在一场国际会议上提出用战俘交换科学家,美国方面才终于松口,她和丈夫张文裕带着孩子,登上了回国的轮船,那一刻,她在日记里写下了一句话,大意是:既然回来了,国家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她的人生不再属于自己。 回国后,她在北大任教,研究的是热核聚变,这是当时国内几乎无人涉足的领域,她用了两年时间打下了基础,正当她在专业领域小有所成时,国家急需开展铀浓缩研究,这项技术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而当时苏联专家已经撤走,留下成千上万台设备没人会用,相关部门找到她,提出让她改行去搞铀浓缩,这意味着她要放弃熟悉的领域,从头开始,王承书没有犹豫,带着行李去了西北。 1960年,她悄悄离开家,给家人留下一张字条,从那天起,她在研究所隐姓埋名整整十七年,她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在做什么,也不能回家,也不能写信,她的丈夫张文裕找遍了北京的单位,甚至翻遍了街道办的登记册,都找不到她的名字,儿子放学后常常在她常去的图书馆门口等,直到管理员告诉他,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好几个月没出现过了。 而她呢?在戈壁滩的帐篷里啃着干馒头,摇着计算器,一页页地算数据,白天风沙扑面,晚上寒气逼人,帐篷漏风,设备简陋,她的头发很快就白了,眼神却越来越坚定,有一次实验失败,她三天三夜不合眼,直到找出误差才倒在图纸上睡着,她知道,这不是某一篇论文的失败,而是国家命运的关键一步,她没有资格喊苦,更没有时间喊累。 1977年任务终于完成,她站在山顶眺望北京的方向,那一年,她已经满头白发,回到家门口,她在槐树下站了半小时才敢敲门,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张文裕也老了许多,多年后,家人才知道,她曾是国家铀浓缩技术的主要负责人,在那些年里,她没有奖金,没有奖状,甚至没有署名,她签下的每一份文件,盖的都是密封章,她自己说过,只要国家还需要,就不说、不问、不讲。 最后一张“通行证”是用余生换来的,科研任务完成之后,她没有选择出书、讲学、享受荣誉,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捐了出去,她住在老旧的单元楼里,做饭用煤球炉,穿的衣服都是旧的,她的丈夫去世时,她把积蓄用来资助西藏的学校,晚年生病住院,她留下三句话:不办葬礼,遗体捐医学院,最后一点钱捐给希望工程,1994年,她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走的时候,存折上只剩下十块钱。 在中国核工业集团的大楼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她的名字,排在她名字之前的是钱三强,后面写着她的身份:铀浓缩技术总负责人,展柜里放着那台她用过的手摇计算器,按键上磨出了一个凹坑,讲解员常常指着它告诉学生,这台机器的磨损,是王承书一个字、一个符号算出来的。 王承书没有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在重要场合发表演讲,她甚至连自己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公开,她用一生,换来了中国核技术从零开始的飞跃,她不是明星,不是传说,也不是雕塑,她是那个在风沙中低头计算的科学家,是那个十七年没有回家的母亲,是那个在遗书里写下“平凡实在,勤恳做事”的老人。 很多年后,人们提起她,会说她是“两弹一星”元勋,是国家的脊梁,但她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她一生努力的方向,从来没有偏离国家的需要,她用才华打开了世界的大门,用信念回到了祖国,用理想舍弃了名利,用沉默守住了秘密,用余生完成了奉献,在她身上,国家与个人并非对立,而是交汇成一种深沉的力量。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觉醒于时代又隐于时代的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先生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扔下丈夫儿子不辞而别,丈夫张文裕翻遍北京城找不到人,1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3 14:17: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