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外交天才顾维钧被骗回国与张润娥完婚,而他却在母亲房中躲了两晚,没想到

如梦菲记 2025-08-13 13:18:16

1908年,外交天才顾维钧被骗回国与张润娥完婚,而他却在母亲房中躲了两晚,没想到第3天晚上张润娥找他同寝,顾维钧不肯碰她,还说:“房间够大,床也很宽敞,你一个人睡足矣,从此沙发是我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8年的夏天,上海的天气闷热,街巷里的人来人往,谁都想不到,一个在大洋彼岸读书的年轻人,会因为一封信匆匆踏上归途,顾维钧,当时才二十岁,正站在人生的上坡路上。   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上,他跟同学讨论世界格局、国际法,憧憬着有一天能让中国的声音被全世界听到。   那封信上说,母亲病重,盼他赶紧回家,母亲的健康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他连夜收拾行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回到家,院子里挂着红灯笼,迎面是忙得热火朝天的亲戚和仆人,顾维钧有些懵,还没来得及问清,就被父亲带进屋,口吻笃定:“日子定了,今晚是你的大喜。”   原来,父母和张家早已商量好,一切就等他回来成亲,新娘是张润娥,名医张云骧的独女,比他小两岁,从小长在规矩森严的大家庭,针线女红样样精通。   顾维钧十二岁时,两家长辈就订下了娃娃亲,他那时只当是长辈闲聊,没放在心上。   婚礼的场面算得上热闹,大堂里挂着绸缎喜幛,亲友络绎不绝,顾维钧身着笔挺的西装,眉宇间却藏不住拘谨,对他来说,这场婚姻像是一张突如其来的网,把他从自由的海面一下拖回了岸边。   新娘红盖头下的脸很安静,行礼、敬茶都不出错,举手投足透着大家闺秀的规矩,宾客们笑着祝福,谁也看不出新郎心底的抗拒。   成亲那晚,按规矩该是洞房花烛,可顾维钧并没有走进那间新房,他把自己关在母亲的房里,翻着带回来的英文书,第二晚依旧如此,屋外的喜字还鲜红,屋里的气氛早已凉下来。   第三晚,张润娥轻轻推开门,脸上带着小心的笑意,说:“房间那么大,咱们一块休息吧。”   顾维钧抬起头,声音冷得像隔了一层冰:“床够你一个人睡得很舒服,我睡沙发就好。”这一句像石子落进水里,没有回响,只在心底沉了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相敬如宾,张润娥每天早起,给公婆请安,按着规矩打理家务,偶尔也会在屋里悄悄翻看英文单词本。   她并不多言,只是在努力适应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顾维钧则把精力全投向学业和未来,他在家中待的时间越来越少,找各种理由推开两人的相处。   没过几年,他以继续深造为由再次赴美,把张润娥留在了老宅,信件往来中,他的口气越来越疏远,有一次写信时直言,觉得这段婚姻不合适。   1911年春天,他寄来一份正式的离婚协议,请她签字,收到信的那天,张润娥安静地坐了很久,拿起毛笔一笔一画抄了几份,送回去,不哭,也不问。   分开以后,顾维钧像卸下了包袱,他在外交界一路攀升,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巴黎和会上为国家据理力争,名声传遍全国。   舞台上的他意气风发,举手投足都带着自信,张润娥的生活则悄无声息,她回到娘家,不久后削发为尼,在寺庙里诵经种菜,日子简单到连邻里都少有话题。   1933年,顾维钧在上海工作时,听说她生活清苦,托人送去五万银元,还附上一封亲笔信。   几天后,钱和信都原封不动退了回来,带话的小尼姑说:“师父说,该忘的早就忘了,”他站在窗边许久没说话,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心口。   时间把两个人的轨迹越拉越远,顾维钧的身边换过几任伴侣,每一位都与他的事业有交集,能在外交场上与他并肩,张润娥的日子在青灯古佛中流过,手上磨出的厚茧,是她在尘世留下的唯一痕迹。   这桩婚姻,从第一天起就缺少共同的愿望,顾维钧在美国学到的自由和平等,让他无法接受父母包办的安排;张润娥在旧式礼教里长大,把三从四德视作本分。   一个向前看,一个留在原地,唯一的交集是那三夜——两晚的逃避,一晚的拒绝,那句“房间够大,床也很宽敞,你一个人睡足矣”,像是一道冷冷的分界线,把他们的世界永远隔开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一代外交家顾维钧的原配张润娥:我这一生只是丈夫笔下的“沉默礼物”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