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钱学森先生刚从美国回国,中科院给他发工资,一个月350块。按当时的物价,这钱可不少,够普通人家过小半年,买猪肉都能买两百斤。 可钱先生拿着这工资条,站在人事处门口,脸都红了,一个劲儿跟人家说:“同志,这太多了,我刚回来,还没做什么工作呢,受不起啊。” 你要知道,钱学森在美国的时候,待遇多好啊。当教授那会儿,一年挣的钱折成人民币得好几万,住着带花园的小别墅,家里还有保姆帮忙。可他回国的时候,啥值钱东西都没带,就揣着一箱子科研笔记和满脑子的学问。 有人问他咋舍得,他说:“美国的房子再大,也不是我的根;祖国再穷,我也得回来。” 刚到北京那阵,他住在宾馆的临时宿舍。有回晚上加班到半夜,警卫员想给他加个菜,就炒了盘鸡蛋。他瞅着那盘鸡蛋,赶紧摆手:“不用不用,跟大家一样吃食堂就行,不搞特殊。” 后来组织给他分配了东单附近的一套四合院,他愣是让给了两位比他年长的老专家,自己带着家人住进了单位的集体宿舍。 1956年他成了中科院院士,工资又加了100块,一个月450块了。这下他更坐不住了,直接去找郭沫若院长。进门就说:“郭老,这钱真不能要这么多。要不先给我发200块,等将来咱们的导弹上天了,您再给我补上行不?” 郭沫若听了直笑,劝他:“这钱不是给你的,是给国家的导弹事业的。你把日子过舒坦了,才能一门心思搞研究,这才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可他哪听得进去啊。每个月工资一到手,他就会分出一大部分悄悄塞给实验室家境困难的人。 实验室有个年轻人,媳妇生重病住院,到处借钱。钱先生听说了,第二天一早就揣着300块钱过去,塞给他说:“这是组织给的补助,赶紧治病,别耽误了。”后来这个年轻人才知道,那是什么组织补助啊,全是钱先生自己的工资。 那时候300块,差不多是普通工人半年的收入呢。单位里的老人还记得,钱先生的公文包总是沉甸甸的,里面全是图纸和笔记本,从没见过钱包。有回他去买资料,掏钱的时候在口袋里摸了半天,才摸出几张毛钱。 售货员认出他来,笑着说:“钱教授,您这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咋比我们还省?”他挠挠头,嘿嘿笑:“钱够花就行。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你看咱们的导弹还没影呢,哪有功夫想这些。” 有网友算过账:“按现在的物价,450块相当于好几万呢,可钱老还觉得多。现在有些人刚评上职称,就嫌待遇低,对比一下,相形见绌。” 还有人说:“总有人说‘没高薪留不住人才’,可钱老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人才,在乎的不是工资条上的数字,是自己的本事能不能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直到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那天,钱先生站在发射基地,听着太空传来的“东方红”成功的消息,眼眶都红了。他跟身边的人说:“今天拿着这450块,我终于觉得踏实了。” 他给国家创造的价值,哪是这几百块能衡量的?从第一枚导弹到第一颗卫星,从“两弹一星”到后来的载人航天,他播下的种子,早就长成了撑天的大树。 现在再想这事儿,突然明白:真正的富有,从来不是银行卡里的数字。这份不爱钱的背后,是比黄金还重的家国情怀啊!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钱学森26年前的工资单火了!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
南风意史册
2025-08-13 12:15: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