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

如梦菲记 2025-08-13 11:18:16

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不少人的心里,伸手帮一把本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可现实里很多人看到老人摔倒,心头先冒出来的不是担忧而是犹豫。   怕被赖上、怕惹麻烦,已经成了不少人的第一反应,网络上流传的那些视频里,好心人扶起老人后,反被指责是肇事者,被要求赔偿几万甚至更多,听得人心里发凉。   一次次类似事件被曝光,让人们的善意蒙上了阴影,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公开发言中提到。   如果有人扶了老人,却被对方或家属索要天价赔偿,而老人又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是对方导致的,就可以按照“敲诈勒索”来起诉。   就算最终判不了刑,也要让对方承担高额罚款,这番建议很快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支持的人不少,觉得这正是给好心人撑腰的办法。   不少案例让人印象深刻,有一年夏天,江西一名17岁的少年看到一位老人跌倒在马路边,赶紧跑过去把人扶起,还用老人的手机帮忙联系家属。   本是暖心之举,家属赶来后却扬言是小伙撞的老人,还动手打了他,要赔钱,如果不是附近的监控拍下全过程,恐怕这个少年真要哑巴吃黄连。   最终,家属被行政拘留了几天,但小伙子却在风波中承受了莫名的压力,这样的经历,对任何一个出于善意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重创。   在另一件发生在上海的事里,一位公交司机见车上一名老人喝了酒,担心他下车后出意外,就特意搀扶着下车,结果老人脚刚落地,便倒在地上喊痛,试图讹司机。   幸好路人用手机拍下了全过程,司机才得以恢复工作,可舆论和调查的折腾,让他心力交瘁,而老人只是接受了批评教育,对于很多旁观者来说,这样的“成本差距”,正是问题的根源。   现实中,取证是个大难题,老人往地上一坐,只要没有监控,情况就变成了“各说各话”,即便好心人有理,也得花精力证明自己没错。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先掏出手机录像,再去帮忙,看似冷漠,其实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无奈。   李玫瑾的建议不仅有现实针对性,也有法律依据,刑法里对敲诈勒索的规定很明确,情节较轻的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罚金也可以单独使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新增了针对浪费警力、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的条款,法律的存在,是为了让规则可依,而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如何让法律落地,让讹人者真的感到痛。   这一做法的意义,不只是惩治个别恶意行为,更是给全社会传递一个信号:善意需要保护,恶行必须付出代价。   对那些原本想伸手的人来说,知道法律会站在自己这边,就会少一些顾虑,长远来看,这也是修复信任的重要一步。   当然仅靠严惩并不能彻底改变局面,证据问题依旧棘手,技术手段的介入显得尤其重要。   像公共场所的监控覆盖、智能穿戴设备的取证功能,甚至有些地方试点的好心人保护险,都是在帮人们卸下心理负担。   如果经济风险能够由保险公司来分担,再配合完善的取证环境,愿意帮忙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除了制度,还需要道德的支撑,过去,搀扶老人是孩子耳濡目染的家常事,如今却成了要三思的举动,这本身就是社会氛围的倒退。   舆论的力量、教育的影响,都应该让善意重新变得理所当然,一个社会能不能温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   期待有一天,路边的老人摔倒,不再让人犹豫,大家会像过去一样,下意识地伸手,而不是先低头掏手机,或是干脆走开。   那些试图利用同情心牟利的人,会明白代价远远大于所得,讹人不再是低成本的事,善良不该被惩罚,正义也不能缺席,让帮助变成一件轻松、踏实的事,这才是社会应有的样子。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极光新闻——李玫瑾对“扶老被讹”现象给出建议,“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对于这个建议你怎么看?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