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机密携全家“叛逃”美国,谁料,28年过去了,

如梦菲记 2025-08-12 15:18:13

1988年,我国核武器专家张宪义带着机密携全家“叛逃”美国,谁料,28年过去了,他竟然在采访中给自己“洗白”,表示自己当年的行为是为了和平,竟然还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称赞,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一则久违的名字出现在媒体版面上,张宪义,这个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震动台海的科学家,接受了采访,他说自己当年的离开并不是背叛,而是为了避免一场可能席卷整个东亚的核灾难。   这样的表态让舆论分裂,一部分人称他是维护和平的英雄,另一部分人依旧咒骂他是出卖家园的叛徒,对于一段已被尘封二十八年的历史,这次露面再次掀起波澜。   1964年10月,大陆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爆成功,远在台北的高层感到巨大的压力,他们清楚,军事力量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蒋介石父子在表面维持原有军事部署的同时,暗中启动核武计划,希望借此掌握战略主动权。   表面上成立的核能研究所,对外宣传是发展民用能源,实际却承担着核武器研发任务,这一计划被严格保密,只有极少数核心技术人员才能接触到全貌。   张宪义在这个时间点逐渐走到计划的核心,他1943年出生在海南,解放战争时期随家人迁到台湾,少年时期成绩优异,从台北陆军理工学院毕业后,被选派到美国深造。   他在田纳西大学专攻核工程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台湾寄予厚望的海归科学家,核物理和反应堆技术方面的能力,使他很快被吸纳进入中山科学研究院核能研究所,直接参与敏感项目。   在美国求学的几年,他接触到来自大陆的留学生,对方谈起家乡时的神情与内容,与他自小听到的描述截然不同,他开始怀疑自己以往认知的准确性,对两岸关系的思考也随之发生变化。   对核武器作用的理解逐渐偏离台湾官方立场,他意识到,一旦这种力量被用于政治博弈,可能会将两岸推入不可逆的冲突。   他的变化没有逃过美国情报机构的观察,不久后,美国中情局与他建立秘密联系,并逐步争取他的合作。   回到台湾后,他在核能研究所的职位不断提升,1984年已是副所长,同时拥有上校军衔,能够查阅所有核心技术资料。   表面上他是推动项目的骨干,暗地里却在技术环节中设置延缓措施,确保关键突破迟迟无法完成,随着时间推移,核武计划的技术储备越来越接近实用化,他所承受的压力与风险也在增加。   1987年底,研发工作进入最后阶段,相关部门对他的监控明显加强,他判断,如果再拖延,自己的身份很可能暴露,于是,他先为家人办理了赴美旅游的手续,将他们安全送出。   次日他带着一个装满机密资料的背包离开台湾,使用的是中情局提供的假护照,几小时后,他踏上飞往美国的航班。   抵达华盛顿后不到一天,他就出现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向美方详细披露台湾核武计划的所有进展、数据和技术环节,这些内容被迅速整理成情报文件。   美国政府立即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动,向台北方面施压,要求接受现场检查,几天内,核能研究所的核心设备被拆解,重水和核燃料被转移,研发团队解散,台湾当局在压力下签署了永久停止核武研发的承诺书。   事件发生后,岛内舆论沸腾,媒体将张宪义称作叛徒,政府发布全球通缉令,就在局势陷入僵持之际,蒋经国突然去世,台湾政坛陷入混乱,这场风波最终让台湾的核武梦彻底终结,也让张宪义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   在美国,他被纳入证人保护计划,定居在爱达荷州,继续从事民用核能相关的研究,直到2013年退休,他从未返回台湾,哪怕在2000年台湾方面的通缉令解除后依然如此。   他对外保持沉默,直到2016年才接受采访,他在媒体上表示,自己当年的行动是为了防止两岸陷入核对抗,认为拥有核武会让台湾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他强调,做出这一决定不仅是基于安全考量,也关乎民族的整体利益。   这番话引发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如果台湾当年拥核,局势可能早已失控,台海冲突一触即发,甚至带动周边国家跟进,东亚陷入军备竞赛。   批评者则坚称,无论动机如何,出卖核心机密的行为无法原谅,争论至今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行动改变了台海局势的走向。   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是对力量与安全的深思,核武器既能作为威慑,也可能成为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张宪义的选择,在不同人眼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但它让人看到,在大国博弈与民族认同之间,有时一念之差,足以改写历史。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观察者网——台湾核武迷雾主角张宪义:“叛徒”还是“英雄”?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