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让奴才们去永和宫把78岁的愉妃抬过来,敬事房小太监赶忙劝道:“太上皇,愉主子年事已高,如今已经没有她的牌子了......”话还没说完,乾隆呵斥道:“今晚,朕只要愉妃,难道你想抗旨吗?” “朕要见谁,还需你们多嘴?”乾隆勃然大怒地对小太监呵斥道。1791年的除夕夜,紫禁城内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庆,唯独81岁的太上皇乾隆独自坐在养心殿内,面色阴郁。 在这个本应充满阖家团圆温馨氛围的特殊时刻,乾隆却被浓重的孤独感紧紧包裹。随后,乾隆突然下达了一道令人惊愕不已的旨意:即刻将年届七十八的愉妃从永和宫抬至自己的寝宫侍寝。 这道旨意让整个敬事房都慌了手脚。按照清宫规矩,妃嫔年过五十便不再侍寝,绿头牌也会被撤下。如今愉妃已年近八旬,早已不在侍寝名单之列。“太上皇,愉主子年事已高,恐怕”小太监战战兢兢地劝阻,却换来乾隆的雷霆之怒。 最终,一顶暖轿还是连夜将白发苍苍的愉妃抬进了养心殿。珂里叶特氏出身的这位妃子,早在乾隆尚处潜邸时便已陪伴在侧。她性情柔和温驯,向来淡泊名利,不热衷于争权夺势、勾心斗角。后来,珂里叶特氏诞下皇五子永琪,母凭子贵,顺利晋封为妃。 永琪堪称人中翘楚,文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武能弯弓射雕、驰骋疆场。有一回,宫中突发大火,乾隆被困其中,情况万分危急。永琪不顾自身安危,将乾隆从险境中成功救出。他的英勇之举让乾隆大为感动,随后被册封为荣亲王。 在乾隆心中,永琪的德才兼备让他成为储君的不二人选,乾隆内心也早将其视为未来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 可惜天不假年,永琪24岁便英年早逝,这一变故如晴天霹雳,给乾隆和愉妃带来了难以承受的重创。自那之后,愉妃长久地幽居于永和宫之中,渐渐淡出了众人的视野。 那一夜的养心殿内,两位白发老人相对而坐。没有年轻时的浓情蜜意,只有感叹时间的迅速。“永琪还在的话,应该坐在咱俩旁边一起叙旧的。”愉妃缓缓开口,乾隆微微眯起眼,那深邃的眼眸中,刹那间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痛楚。 他们谈论着逝去的岁月,回忆着早逝的爱子,在这个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两位老人找到了难得的慰藉。 这次特殊的侍寝持续到天明。愉妃离开时,乾隆罕见地亲自送到殿门口。时光匆匆过了三月,愉妃在平静中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 乾隆得知消息后,心情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经过一番思索,他郑重地下达旨意,追封她为愉贵妃。不仅如此,乾隆还额外施恩,特准按照皇贵妃的规制来操办她的葬礼,以彰显对她的特殊眷顾。 葬礼庄重而肃穆,仿佛在诉说着曾经那段或有过的深情与过往。这个举动,让朝臣们看到了铁血帝王难得流露的柔情。愉妃作为乾隆为数不多尚在人世的旧人,成了乾隆情感上的最后寄托。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侍寝,而是一位暮年帝王对亲情、对往事的追忆。 这段历史轶事让我们看到,即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逃不过人性的基本需求。在权力与岁月面前,亲情与回忆才是最珍贵的财富。乾隆晚年的这一举动,打破了森严的宫廷规矩,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帝王形象。 如今我们回望此事,更应该明白身边亲人的重要性,把握当下的团聚时光。 信息来源: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1412 刘寅撰|《清宫述闻三种》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1791年,除夕夜,81岁的乾隆突然下旨,让奴才们去永和宫把78岁的愉妃抬过来,
南风意史册
2025-08-12 15:14:22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