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苏联以残忍的方式处决了2万余名外蒙古高官显贵,其中包括蒙古王后吉尼皮尔,蒙古彻底脱离了中国的控制,成为了苏联的傀儡,三十年代末,苏联在国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处决了三名元帅、上百名将军和60余万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乔巴山出生于1895年,是个贫苦牧人的儿子,小时候他在寺庙读书,后来因生活所迫,早早离开,辗转各地谋生,青年时期,他接触到了新思想,开始思考蒙古的未来,彼时的外蒙古,正处于帝国崩塌后的权力真空中,清朝衰败,辛亥革命爆发,外蒙古趁机宣布独立,但这个所谓的独立,并没有真正带来稳定,各方势力在这片草原上角力,俄国、中华民国、地方军阀、宗教领袖,都想在混乱中分一杯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上台后,开始在周边输出革命,蒙古的一些年轻人,包括乔巴山,被吸引到了这个新政权的理念中,他们前往苏联接受培训,回国后组建政党,试图用革命手段改造国家,1921年,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这些人取得了政权,外蒙古成了苏联的紧密盟友,开始迅速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 1924年,蒙古的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圆寂,传统君主制度随之终结,同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乔巴山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上位,掌握实权,他效仿苏联的做法,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推动农业集体化,削弱地方贵族和宗教势力的影响。 但真正让乔巴山名声大噪的,是他在1930年代后期主导的政治清洗,这一时期,苏联也在国内进行大规模肃反,斯大林以清除敌对分子的名义,肃清党内外的异己,蒙古作为苏联的邻邦和附属政治实验场,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乔巴山全力配合苏联的策略,成立特别委员会,开始清除所有可能对政权构成威胁的人。 目标不仅是政府官员和军队将领,还有寺庙僧侣、旧贵族、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据后来的统计,这场清洗导致超过两万人遇害,对于当时人口仅几百万的蒙古来说,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浩劫,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被夷为平地,佛像被砸毁,僧侣被迫还俗或遭处决,传统的社会结构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受害者,是前王后吉尼皮尔,她出身贵族,曾是末代君主的妻子,虽然在丈夫去世后,她早已退隐乡间,没有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但她的身份本身就成了罪名的根源,1938年,她被捕,很快被指控为反革命分子,随后被处决,她的死成了这场运动的一个象征:在新政权看来,过去的一切都必须被连根拔除。 乔巴山在肃清运动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力,他不仅牢牢掌控党政军三大系统,还得到了苏联的全力支持,在政治上,他力求与苏联保持一致;在经济上,他推行集体农庄制度,试图复制苏联的农业模式;在文化上,他推动文字改革,用俄语字母取代传统蒙文,意图彻底切断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蒙古由此成为苏联最忠诚的卫星国之一,但这种忠诚是以代价换来的,大量传统精英被清洗,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莫斯科,国家几乎失去了自主性,即便如此,乔巴山并未停下脚步,他继续按照苏联的模式塑造国家,把整个社会纳入一种高度控制的结构之中。 进入二战末期,蒙古的地位再次成为国际博弈的焦点,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国商定,苏联可以保留对蒙古的影响力,作为其出兵对日的交换条件,同年,中苏签署了友好同盟条约,中国被迫同意战后通过公投决定蒙古的未来,那场由苏联主导的投票显示,绝大多数人支持独立,1946年,中国正式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出于战略考量,承认了这一结果,从此,外蒙古正式从中华版图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乔巴山继续执政,直到1952年病逝于莫斯科,他去世时,年仅57岁,虽然官方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称他为“民族英雄”,但在民间,他留下的更多是恐惧与痛苦的回忆。 他的继任者延续了亲苏路线,蒙古在冷战期间始终站在苏联一边,经济和军事都依赖莫斯科,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蒙古才真正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此后,蒙古走上了多党制改革的道路,试图摆脱过去的阴影,寻找自己的方向。 经济上,蒙古转向出口矿产资源,推动工业化,但也因此面临“资源诅咒”的困扰,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问题增多,在外交上,蒙古提出“第三邻国政策”,在中俄之间保持平衡,同时加强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联系,避免再次被单一大国所控制。
1938年,苏联以残忍的方式处决了2万余名外蒙古高官显贵,其中包括蒙古王后吉尼皮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2 14:21:51
0
阅读:0